还是那个问题,我们父母为什么会忍不住的去管孩子?
答案说出来似乎像个玩笑,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就没这个兴趣。虽说这个答案看起来不像句人话,但却极其重要,没有“我”,就没有了“我的”,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和没有“欲望”一样,也是死路一条。
因为,“我的想法”就是“欲望”,“我的想法”才是“欲望”,一个人也只有为了自己的“欲望”才能去奋斗。
关于这一点,经济学似乎讲的最明白:产权的边界越清晰、越往个人的方向收敛,个体的积极性就越大,于是经济的效率就越高。
比如我们改革开放之前的农业,1958年到1978年产权就不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的,而是变成了整个人民公社的集体。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人甚至是所有人就开始偷懒,结果就是所有人都饿肚子吃不饱饭。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重新界定在以户为单位的小农名下,这回干多干少、收益和损失就直接跟个人相关了。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于是广大农民同胞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是那些地,可粮食却越产越多了。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自我”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必然会“对生活也没有太多激情和热爱”——就是因为生活不是他的。而学习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学习的厌倦。

你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那些已经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们为什么还会得“空心病”呢?他们已经很成功了啊?
可以说他们只是由于自己的天生聪慧,把“我”的反抗延后了,也可能使得“病情”加重了。
还是那个例子,如果不是“我”想去西藏,是“你”逼着“我”去的,那即使“我”成功的到达了布达拉宫,你猜“我”会高兴吗?“我”会惊叹世界屋脊的纯净与空灵吗?“我”会有成就感吗?
如果“我”本身不想学习、不想考第一、不想上大学,是你一直在要求“我”去朝这个目标努力,现在目标达成了,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你实现“你的”目标的一个工具而已,成功的价值感应该是“你的”,而不是“我的”。
还有更多的孩子是像这个孩子一样,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太擅长学习,所以就更早的开始表现出“对生活也没有太多激情和热爱”,更早的开始和父母对抗,更早的开始让父母头疼了。
人就是这么个物种,自己想做的,即使千辛万苦也愿意。
自己不想做的,被别人逼着做的,不仅会想方设法的、明着暗里的去反抗、去斗争,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体验到一丝一毫的价值感、成就感,而这些对一个人的“自我”来说又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如果“反抗无效”怎么办?一个孩子的力量和父母比起来总是弱小的,总是不堪一击的,而且父母还打着“爱”的旗号,还是“一切为了孩子好”。
似乎,就只能“苟延残喘”了。但这从结果上来看,却又是对父母最大的、终极的打击和反抗——你想让我长成参天大树,我就偏偏长成一棵病恹恹的小草让你天天守着。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