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创业者的朋友圈被一篇名为《网易,请把logo还给我们》的文章刷屏了,文章主要讲了一家位于武汉的创业公司“极验”,自称被网易云易盾侵占了logo,十分气愤,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来申诉,要求网易方面立刻停止侵占他们的商标。
1、事件开端本源于一次客户投诉
大家可能没听过这家创业公司,但平时登录网站或者APP的时候,大家肯定会用到这家公司的产品。
大家都知道,自从今年中兴被美国整了之后,国内的企业越来越注重核心技术,但众所周知,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
而这次事件中的极验公司,据说是6年时间只专注做这一件事情,只是为了打造更加智能、安全、友好的产品了,可以说是很励志了!
虽然技术ok了,但是他们却发现公司的logo被占用了。
客户投诉说登陆不上去自己的后台,以为是极验公司的产品出了bug,但是这边工作人员发了自家公司的官网过去之后,发现是可以正常登陆的,于是又在自己电脑上打开百度搜了一下,搜到的也都是没有问题的。
可之后经过北京、深圳同事的验证之后,才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在非武汉地区搜索自家官网,实际上第一条显示的是占用了极验公司logo的网易云易盾的官网。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网易方面把这个关键词给买了,因此只要在非武汉地区搜索这几个关键词,网页跳出来的第一个,就是网易方面的产品。
不得不说,网易的套路真深啊。
而关于抄袭的行为还是源于一次和网易安全部门的技术交流。
而从这篇文章来看,网易可能不仅抄了人家创业公司的产品,连人家的官方商标,官方域名都占用了,而且还买断了百度和谷歌这俩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这样一来,流量全都跑网易的产品上去了。
也就是说,人家深耕了6年的市场和产品,网易直接连外壳都不换就搬到自家的业务上去了。
2、如果网易抄袭属实,会有哪些法律责任?
最后,这家公司正式委托律师向网易递上了律师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规定: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该条又可分成四种商标侵权的形式:
a、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也属于同一种类。
b、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类似。
c、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标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属于同一种类。
d、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相类似。
而网易本次侵占的商标和此创业公司的产品属于同一行业种类,商标一致,所以违反了这条规定中的a类。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3条规定: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213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自昨天这篇文章刷屏之后,网易方面迅速下架了所有搜索引擎的推广。并且对于此事正式回应。
1、网易云易盾确实存在在搜索引擎购买关键词广告的行为,为此给极验造成的影响,我方深表歉意。关于极验所提到的“LOGO被占用”、“高仿网站”等问题,并非网易云易盾所定制,而是搜索引擎方面根据用户搜索习惯进行定向推荐所致。但由于网易云易盾投放在先,我方就此向极验道歉,并已经在第一时间撤掉了相关关键词广告。
2、关于2016年11月“极验收到了来自网易安全部门邀请”一事,不属实。实际情况是,极验销售人员了解到我方上线验证码功能后,主动联系我方,并寻求合作,当时极验销售展示的仅是企业产品简介以及公开的报价(希望我方购买)。我方并未听说过更无从拿到极验所说的“内部文档材料”。网易云易盾验证码产品在上市前调研了众多同类厂商的公开价格,采用低价属于正常的商业策略,不存在“照搬”极验的情况。
3、此外,极验提到的“行为式验证码”属于业界现有公开技术,在国内外早已为各大厂商所采用。网易云易盾的验证码产品及外观全部属于自主研发,并拥有软件著作权,不存在抄袭行为。
相信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遇见抄袭的现象,而很多投资人在投某一个公司的时候,也会问及如何应对巨头的抄袭。一般来说,如果有够硬的技术,巨头也没办法;而如果技术门槛较低,那么被巨头抄的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被巨头抢占市场,要么被巨头收购。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目前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和创新,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但依旧发生了很多起巨头抄袭创业公司的事情。而如果创业公司遇到此类事情,还是建议大家寻找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资深的律师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