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孩子一起去夜跑,到河边,发现河两岸生起了一堆一堆的火。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清明节,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我带着孩子,站在一堆火前面,静静看了一会儿。
春天的暖风,一阵一阵刮着。火苗使劲儿摇摆着,一些火星顺着风向飘散,如同散落的烟花。空气中弥漫着烧纸的气味,火光照耀处,青烟弥漫。孩子今天做海报,写了一首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没有纷纷的雨,但有连绵不绝的祭奠的行为。
边跑边经过一堆一堆的火,我突然意识到:祭奠意味着死亡——祭奠亡去的亲人。我细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发现自己生命里,从未面对过死亡这个话题。爷爷在我出生前早已去世,奶奶去世时我才不到2岁,完全没有了印记。外公外婆去世时,我远在他乡,都没有赶回去过。大姑、大伯去世,我甚至都不知道消息,更不用说回去了。从前小时候,会到奶奶坟头磕一个头,因为坟头在家附近。爷爷的坟墓,除开父亲,似乎都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了。外公外婆的坟墓,只有在我返乡并和父母去到舅舅家时,才会在母亲的带领下,去放一串鞭炮,磕几个头。我有过乡愁,但从未有过悼亡的哀思。
而今父母已经临近七十,我也人到中年。接下来,我要面对的最大的痛苦,将会是如何面对父母的离开。这个问题,我竟然从未想到,而此时提及,竟有一丝不安。十五岁离开家乡,到处漂泊,陪伴父母身边的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外谋生,帮助父母解决经济问题,能够成为父母经济上的后盾。对于自己很少在父母身边,我从未觉得有什么愧疚或者遗憾。但今天想起,竟然有些伤感,有些不安。
常回家看看,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我想,等孩子暑期,还是要回去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