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悄悄地做了一件大事!低调,还是要低调一些,免得有人来砸场子。为什么?因为抢了许多人的饭碗呀!
现在,许多写作导师都纷纷在用新媒体讲座收费、圈人,文字之光的主编韩涵微语却一反常态,把自己精心打磨的亲子成长写作课程,免费推出。
一时间,群内人数暴增一倍,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只能限制拉人进群。而且,后期还要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不断清除人员,保证学习的效果。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复盘一下,目的是找到差距,解决存在问题,有利于自我提升。
一般来说,复盘分三个步骤,总结讲课要点,反思差距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
一、韩老师先从亲子成长类文章的需求点开始讲起,只有找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新媒体写作一定要具有读者思维。满足读者的需求,文章才会真正引发共鸣。我们写文章要考虑的不是我要写什么,而是我需要写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转换。
挖掘需求点非常重要,挖得准的话,标题、观点才更能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
亲子成长类文章分为以下几类:
1、身心健康发展类、成绩提升类和习惯养成类。这是家长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2、陪伴类的文章,包括陪读、陪学的文章。这类文章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细节问题。
3、关于孩子言行举止教养行为的文章。素质教育是永远的话题。
4、亲子沟通类的文章。包括勾通技巧和安全教育类的文章。
只有需求找准了,我们才能够确定主题,提炼观点,选取素材。
二、获取需求的渠道。
1、网络数据。通过网络数据能够展现出规律性的东西。
2、亲身经历。我们都是为人子女,也必将为人父母。我们的成长经历也是很好的素材。
3、热点事件。热点事件按时效性可分为恒久热点和即时性热点。要对素材进行分析,如果是即时性热点,最好不要超过三天。恒久热点的收集则更有价值。
三、什么样的标题是一个好标题呢?
好的标题能让人一见钟情,有欲望点击进去看个究竟。
判断一个标题是不是好标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与我(读者)有关,身份认同。这个标题一定与读者有关系,读者才会去关注。
2.关乎切身利益。标题内容要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
3.激发兴趣,引起情感或情绪上的共鸣。
好标题的八种思路。
1、蹭大佬型。
大佬指在亲子教育或某一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或机构。他们的一个观点,说的一句话,相关事件,我们拿过来用,必然会在标题中出现他们的名字,无形中就增加了关注度,这就叫蹭大佬。
2、认同型。地域认同;身份认同;年龄认同。
3、共鸣型。看到题目就能引发情绪或情感上的共鸣。
4、矛盾型。做鲜明的对比,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5、数字型。标题中包括具体数字或对比数字,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6、反转型。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人生反转更易引起读者好奇。
7、悬疑型。标题采用疑问句式,引起读者的好奇,设下悬念,吸引读者追寻答案。
8、利诱型。点明利害关系,找准痛点、巧妙利用人的恐慌心理,抽丝剥茧,解决问题。
好标题和标题党是有严格区分的。我们提倡好标题,严禁标题党。
标题党的特征:过分夸张,夸大事实,故意误导读者;滥用悬念,张冠李戴;低俗色情。

反思
以文章标题为例,大家都知道标题的重要性,所有新媒体写作培训也都不厌其烦地讲各种标题写作技巧,为什么许多人还是起不好一个标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存在,有时候标题起得随意任性,有时候起得挺吸引人,水平很不稳定,时好时坏。什么原因呢?
我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刻意练习。
听过,知道,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以及熟练运用。学与用之间,如果少了刻意练习,形不成习惯,则永远无法学以致用,更不可能融汇贯通,推陈出新。
认真学习是第一步,刻意练习是第二步,形成习惯是第三步,推陈出新是第四步。
许多人,包括我,仅仅停留在第一步,看了看书,听了听讲座,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正到运用时,要么有心无力改变,要么在惯性思维里无法自拔,总之,外甥打灯笼——照旧。
如何刻意练习呢?
当你写下一篇文章,你对照好标题的八种类型,你能起八个标题吗?
如果你坚持不懈,每天都坚持为一篇文章起八种类型的标题。
坚持21天,才能形成习惯。
形成习惯后,你不用刻意起标题,好标题自然会不断涌现。

发现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方法一,每天给自己的文章,重新按照新媒体标题的八种类型要求,拟定八个标题,先坚持一个月,看看是否可以养成习惯。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练习和修养。
方法二,每天把公众号入选的文章,可以提前发在亲子写作群里,每一个人依照好标题的八种类型,起三个标题,发到群里,最后,大家共同选出三个最好的标题,互相学习切蹉。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练习和交流,也许更有利于个体的进步。
方法三,找到对标,每天自己找到三篇最吸引人的好标题,发到群里,互相学习和分析,或自我剖析,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种持续精进法。
这三种方法,每天都坚持去做,一个月后,会不会拥有稳定的输出,催生出高质量的标题呢?
也许值得一试!

附:
《刻意练习》讲了“一万小时定律”,主要分析了一个普遍适应性规律,反复大量的练习是任何一个在专业领域必须走的路。
1、要有强烈的动机。
2、专注。聚焦产生的能量带来的效率会事半功倍,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3、目标可量化及时反馈。通过设定目标,审视目标完成效率,获得奖励和反馈同时不断地调整练习的方向。
4、 总结方法论,或抽象出更一般的规律;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知识体系化。
5、 利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大量主动性训练——刻意练习。练习观测和监控自己的思考过程,检测学习结果及时反馈调整。
6、 建立复杂、紧密、正向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就是你经历过的、学习过的、看到的东西,在你的心理层面构建出来的储存在你脑子里的或抽象的具体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