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已经发现,私域流量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就存在。但是为什么现在被提出来,又受到如此的重视呢?
原因是私域流量的私域正在逐层裂变,裂变后的更小私域已经到了个人的维度。于是我们突然之间强烈感觉到它的存在。
顶级私域被瓜分
过去顶级私域流量主——央视可以触达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能在央视上唱首歌就能成为全民明星,只要在央视上打个广告就能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当年无数企业不惜用尽所有资金外加外债,去争夺央视标王,就是因为这是一场必赢的豪赌。
无数品牌正式借助央视强大的私域流量一炮走红。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秦池酒和爱多VCD。
1995年,山东临朐县一县属小型国有企业的秦池以6666万元抢摘“王冠”后,次年收入便高达9.8亿元。
1997年,28岁的爱多VCD胡志标以2.1亿元戴上“标王”桂冠,当年便实现16亿元营收。
然而靠流量吹大的产品终究经不起考验,缺乏产品力,最终导致标王很快惨淡收场。
2013年11月18日,第20届央视招标会依旧在梅地亚中心举办,但是这次没有了充气拱门,没有了气球,没有了各种条幅,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冷清和萧条。同时这次也是央视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对外公布招标数据,因为数据实在不好看。
这是央视流量模式的转折点,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流量衰落。如今央视广告收入已经跌出三甲,甚至低于京东的广告收入。
央视的流量去哪里了?
被新型私域流量主所瓜分。他们是百度、淘宝、微信、京东、抖音、爱奇艺……
虽然他们远不及央视当年的流量强大,但是他们在各自的私域里成为该领域的公域流量。
像百度、淘宝、微信这样的私域流量,相对于他们平台上的小私域,他们太大了,让人感觉它就是公域。就如同中国之大,让我们感觉这里就是公域,但是相对于地球,它显然是私域,相对于宇宙,那便是极其微小的私域。
但是如同央视一样,他们也在私域流量裂变的过程中,被继续瓜分。
互联网私域被继续瓜分
自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强大的私域百度也不行了。
PC互联网时代,大家上网的入口就是百度。懒得记网址,就从百度一搜。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所有网站都要对百度十分友好。
那时候流行的一个词叫“SEO”——搜索引擎优化。优化什么呢?优化自己的网站,以便让百度更好的索引(找到)自己的网站。
当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的时候,能更大概率展现自己的网站,进而打开网站,成为自己的流量。
为了占得先机,大家甚至愿意花大价钱去直接购买百度的前排VIP位置,这就产生了另一词“SEM”——搜索引擎营销,让用户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一定能在第一页前排看到自己的网站。
虽然花钱,但是比SEO来的快多了,所以莆田系医院就很喜欢采用这种方式来推广,这也造就了百度的核心生意“竞价排名”。
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少再打开浏览器去看内容,自然也就很少去用百度搜索,因为你想看的东西都在一个一个的APP里,点击图标就能直接打开,体验远远好于网页的效果。
比如,你想聊天就直接打开微信,你想看视频就直接打开爱奇艺,你想新闻就直接打开今日头条,你想买东西就直接打开淘宝。根本用不着打开浏览器,再在百度里搜索,再点击打开。
你可能会想,百度为什么不在手机上继续索引微信、爱奇艺、今日头条、淘宝的内容呢?这样,大家还会首先打开百度。
因为,人家不愿意!
微信、爱奇艺、今日头条、淘宝,发现用户已经不再经过百度,而是直接到达自己的APP,那就没有必要在对百度友好了,至少在手机端。于是即便百度想索引他们的内容,他们也不让百度索引。
这就让百度尴尬了,于是被逼无奈,自己开始做信息流。在2019年春晚花了10亿推自己的APP,又花了很多钱做百家号和熊掌号,希望建立自己在移动端的强力产品和内容体系。
百度被截胡了,用户不去百度了,百度的私域流量减少了,企业在百度的营销投入也就减少了。
从2015年开始百度营收增速就大幅放缓,最近两年百度的广告收入占比连续下降,2019年一季度财报出现了2005年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内容才能吸引用户,而不是搜索方便。
而内容为王的背后是产品为王,微信、淘宝、抖音的内容是因为强有力的产品而产生的。
极微私域崛起
正如微信公众号的slogan所讲,“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微信的私域流量进一步被分裂成上千万的公众号。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小小的私域流量。因为粉丝对他们的关注,使得他们每次的推文都能直达用户,也就完成了一次曝光。
但这还没完。
从个人海淘开始,人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经营的商家。再经过微商的兴起和拼多多的助推,让我们发现原来每个个体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极微私域流量池。
于是微信的流量又被进一步分裂成为数亿用户的私域流量。
微博、小红书、抖音也是一样,他们的私域流量被无数的KOC(素人博主)、网红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所瓜分。
这便是极微私域流量的崛起。
恰恰是因为我们身边的朋友的华丽转型,让我们意识私域流量的存在。极微私域流量因为到了最小维度,很近很小很具体,不再像超大私域流量感觉像公域流量。
极微私域流量虽然小,效率却很高。
2018年1月16日,网易云课堂推出“开年运营大课”。
仅售39元,通过一级分销60%收益+二级分销30%收益的模式,调动了大批微信用户进行自己的私域流量变现。从16日晚间8点上线,在不到16个小时时间内,累计售出了超过13万份。
一个普通用户一晚上就利用自己朋友圈私域流量分销,获取700多元的分成。
不要把这理解为什么知识付费的崛起,这与知识付费关联不高,这里的课程只是充当了一个变形工具而已。
于是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投放个人私域流量。虽然比起直接在微信投放要麻烦很多,但是效果却要好很多,因为购买除了他的流量,还有的信任背书。
私域流量在近20多年间,持续不断的裂变,不断下沉,而这个趋势还将继续,越来越多的大私域流量将被微小私域所解体。
私域流量裂变成因
私域流量背后的推手是谁?是什么导致了私域流量的不断裂变?
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有三个最核心的因素引起了私域流量裂变:
基础设施——互联网
流量载体——产品
易变对象——用户
基础设施——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相比于过去的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实时连接。
因此我称今天的互联网为“互联网+”,称过去的互联网为“传统互联网”。
传统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上网”。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开始冲浪。
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实时在线”,所有的人和设备,甚至是门店处于永久性连接状态,我们可以随时连接到每一个节点。
这就让企业具备了随时触达用户的能力。方式和途径何其之多。二维码、小程序、直播、群、朋友圈、店铺、公众号、节目、社区、文章,甚至智能汽车、地跌、wifi、支付都可以帮助企业触达目标用户。
企业不再需要依赖上网的入口——浏览器、搜索引擎、导航网站、门户站点,更不需要依赖传统媒体、线下卖场。
你可以随时建立与用户的连接,与每一个用户的连接就是自主可控的流量池,而不是公域流量分配给你的流量。
于是互联网为私域流量构建的提供底层基础通道。
流量载体——产品
现在哪怕是一家小小的餐馆都知道要加建立和用户联系,通过公众号或者微信好友长期运营来就餐过的用户。于是此刻的产品不再是某一道菜品,而是这个餐馆,这个店。
这样的产品便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用于交易的商品(菜品),商品的生命周期被拉长了,延长到购买之后的使用过程,甚至延长到了你不再使用。
当我们一旦从售卖商品转变为运营产品,流量就会天然产生,并附着于产品。
产品自带流量,运营越多流量越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量企业的普遍错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给自己的产品或企业开设公众号用于宣传营销,但是如果把公众号承包给市场部独立运营,与产品部在做的产品独立开来,那就错了!
公众号不是一个纯粹的营销窗口,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立与用户长期联系,而联系的保持靠的是对用户持续产生价值,尤其是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的增值价值。所以公众号和商品是一体,合在一起组成为用户提供持续价值的产品。
于是产品为私域流量的构建提供了载体。
易变对象——用户
现在物资极度丰富,同类产品可选对象严重过剩。
这导致用户很难坚守一个品牌或者一个产品,随机性消费变得更加频繁。在一个品类内的长尾变长变粗,每一个小品牌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
这意味着每一个产品都有机会获得流量,而不会像过去一样所有的用户都被一个超大私域长期捕获。
互联网的便捷性,又让用户迁移成本几乎为零。
动动手指,就可以从一个平台换到另一个平台,从一家店换到另一家,从一种产品换到另一个产品。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在各种私域间的流动。于是小私域获得流量的门槛也就降低了。
于是,用户侧也在主动促成私域流量池的建成。
私域流量构建三要素的持续改变,合力造就了今天的私域流量格局。
社群空间站有20万付费会员,将会细分垂直私域流量池。
线上与线下群体相结合,打破时间区域界限让粉丝经济在微时代如鱼得水。
社群可以变成:融资渠道,传播渠道,推广渠道,销售渠道,众筹渠道,人脉渠道,分销渠道,代理渠道……
社群空间站解决一切商业模式的产业链问题,
可以,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它是全心物种,
七月,请感受【心商业】的气息。
我是社群空间站文案空间站鸣悦老师。
希望与你有更多的链接,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