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网瘾,家长往往非常焦虑;孩子如果考试成瘾,又会有何感受?
或许有些家长认为,那不是求之不得吗?
事实并非如此!
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消极抵触的情绪产生,这是正常的。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反而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这是不正常的。如果应试教育让学生们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染上“网瘾”,虽然看似不合理,但实际上很容易理解,干预起来也比较容易。相反,如果考试上瘾,几天没考试就难受,这更可怕,更需要警惕,干预起来也比较困难。
曾有媒体报道,西安某高二学生患有嗜考症,非常迷恋考试。几天不考就会觉得烦躁,空虚,并且只要不得第一就认为是失败。她考高分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老师家长的奖励和同学的羡慕。
这些学生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最后要么发展成偏执型人格,要么发展成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后果,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考试上瘾的原因,源于不正常的奖罚方法。过度奖励让人考试成瘾。
比如案例中的男孩小丁,有了好成绩,爸妈会给他各种奖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奖惩方法,很容易催生孩子的考试瘾。
不仅如此,只要小丁有好成绩、取得进步,原本关系不好的爸妈就会开心,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不吵架;反之小丁成绩一直止步不前或者倒退,爸妈的关系也会恶化。这是小丁的双重压力。
只凭高度的压力,一个孩子是很难考试上瘾的,只有快乐才会把他们带到这里。对小丁来说,取得好成绩就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一切,并且好成绩还让他当上了家庭的救世主,这都是对他的过度奖励。
人的大脑中有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接收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就会爱上这个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多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这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机能,就会受到严重伤害。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用较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然后让小白鼠学会控制这个电机的方法。后小白鼠什么都不会做,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电击自己,至死方休。
家长完全以成绩为取向的奖惩,就和心理学家对小白鼠的电击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嗜考症的孩子,为了从父母那儿获得快乐,就会花大量时间学习。就如小丁每晚学到凌晨两三点,家长劝都劝不住。这种玩了命的学习不是真正爱学,而是一种病态的亢奋。
最严重的考试上瘾会完全破坏人的心理机能,就仿佛“一个恶魔控制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做不到趋利避害。
网络成瘾的孩子起码在心理机能上是正常的。他们在家找不到温暖,网络成了他们暂时的避难所。所以网络对孩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心理学家极力反对用网瘾来形容孩子的。
所以相比网瘾,考试瘾才更令人担忧。这些孩子得不到及时干预的话,成绩将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支柱。随着学业的深入,尤其进入高校,他们很难再继续保持优秀的成绩。这时他们的最大的精神支柱一一得到好成绩然后被认可,就会坍塌,就很有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
区分学习上瘾与考试上瘾
跟考试上瘾不同,学习上瘾通常是基于内部评价体系,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动力,因为他喜欢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但考试上瘾的孩子,是基于外部评价体系,他们的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他们的悲哀之处,就是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丢失了自己。
给家长的几条建议:
一、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
二、孩子考砸时,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
三、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而不是“学习成了唯一的任务”;
四、让孩子多点爱好,并且,爱好不是任务。
总之,就是不要让孩子像实验中的小白鼠那样,只有考试这一种快乐。好的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