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01
你一定听过余华《活着》这本书,豆瓣评分9.4,超过61万人评价;
它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世界范围内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传播;
斩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被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为“近二十年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全世界的赞誉已经说明了,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甚至读很多遍的书,如果你还没看过,那我就给你推荐下,《活着》是一个什么故事。
在讲故事前,先思考一下,对“活着”这个词,你有什么想法?
余华在自序中写到,他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于是有了《活着》这本书。
02
这个故事中,死亡像病毒一样,在主角福贵的家人中传播,数十年间,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上下四代共七个人,这些亲人的离世都是那么合乎“时代的情理”。
其中,最令人窒息的死亡莫过于福贵儿子有庆的悲剧。
有庆从小就很懂事,每天天蒙蒙亮就去割草放羊,然后跑十几里路去上课,中午还要跑回家继续割草,一天两次来回得跑五十多里路。
善良的人总是被欺负,有庆学校的校长,也是县长的女人,在医院生孩子出了很多血需要献血,有庆因为多年跑步自然又冲在了最前面,没想到他的积极善良,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医院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给有庆抽血,针一扎下去就不停了,当有庆被抽了太多血感到头晕时,医生还骗他没事,最后把有庆活活抽到死!
医生发现有庆已经没有心跳,只是骂了句抽血的,也没当什么事,就去救县长女人了。
真是令人窒息的操作!
失去至亲是世界上最切肤的痛苦,而福贵前前后后经历了七次,而除了这种精神痛苦之外,福贵还经历着时代的苦,兵荒马乱时被拉去充军,频繁闹饥荒吃不饱饭,还有些不能言说的时代之苦。
而他身上仿佛有着抗体,在经历家人先后离去很多年后,他依然活着,乐观地活着。
除去这些苦难,作者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温暖。
妻子在富贵败光家产时选择不抛弃,在生活的艰辛中选择不离开,在死前仍然说:
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又像最后富贵只剩外孙的时候,一老一少的日子别提多苦多累,两人却有着小鸡变大牛的梦想。
……
03
其它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留给你去探索。
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拔。
透过这本书,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又咬牙重新站起来的身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活着的理由,活着的意义:亲情、友情、理想、人生价值……
如果这些理由突然消失了,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活着呢?
余华给了我们答案:活着。
正如余华在一篇后记中说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虽然故事有着时代背景,但活着这个词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经历身边所有亲人的离去,经历时代的苦难,最后依然乐观活着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