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桃岭是指县城温泉镇桃岭村,及周边的殷家河和应冲,不限于桃岭。
桃岭旧时因桃多而得名。相传曹操率大军经过此地,见桃岭河两岸山坡桃花盛开,于是起名曰“桃岭”,并留下“洗马堰”典故。从桃岭冲石桥开始,至岭头铺成的石阶路,是潜岳通往六安州、舒霍二山及庐州方向的交通要道。为便于商客行人,地方名望捐资在桃岭大路中段建造了一座茶亭,亭柱有幅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放宽怀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权将笑话谈谈。如今,“黄泥岗”仍有一片桃园,上修一亭,一边赏桃花,又可望龙井。但这条石阶古道现已不知所踪,“洗马堰”也不知何处?
桃岭头
旧时殷家河
解放前后,地名殷家河,却没有一户殷姓。原来,早在宋朝,是有一支殷姓在此生息繁衍,直到清乾隆年间发大水,殷姓流离失所,逃亡他乡。后来,瑯玡王、太原王相继来到汤池畈,开垦建舍,形成王老屋,后建殷河合面街。建造殷河村庄之初,已有余、吴、胡、储四姓,附近又迁来汪、周两姓。殷河形成三步两道桥的小街,是岳潜六舒霍等州县的交通要道,那时人说起殷家河,四县八方都很有名气。19世纪50年代,王老屋屋后有一片大枫树,舒岳公路穿村而过,政府出资在此修建了一座枫香茶亭,有人在方形亭柱上抄录对联一幅:歇歇肩,乘乘凉,安心休憩;停停步,喝喝水,再走不迟。当年殷河街,三步两道板桥贯穿东西南北交通,立于十字路口,向西过田畈约百米,有汤池河大板桥通往汤池街和温泉澡堂。街上有卖猪肉、米糖、豆腐、草鞋、烟酒百货店铺,有饭店、裁缝铺等小商小畈,但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依靠农业、手工业和外出副业收入,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
由上了解,“地方名望捐资在桃岭大路中段建造了一座茶亭”和19世纪50年代政府出资修建了一座枫香茶亭,两亭对联不同,应是两座不同的茶亭。今均未见,或已不存。
殷家河,殷河桥
桃岭战斗
1935年2月,红28军重建后,国民党以14个团兵力从西北、东北、南面合围而来。军政委高敬亭率全军1000余人被迫转移,20日下午一时许,登上汤池畈东北的桃岭。此时,国民党32师190团已追到汤池畈。高敬亭决定利用地形伏击,后取得了桃岭战斗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三个月内剿灭红二十八军”的计划,并促使岳西县的建立。
在此期间,国民党48军驻扎汤池军部时,有军官描写桃岭村妇的《芝兰调》,流传于民间。
1969年特大洪灾
1969年农历5月底,本地连续降雨一千余毫米。由于58年大炼钢铁砍伐,植被破坏,万山起蛟泥石流。农历5月29日晚,河水满过河沿,殷河街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全都撤离。午夜后,汤池河水破堤,桃岭红卫水库决堤,山洪呼啸而下。杨树口已分不清界限。至6月1日晨,汤池畈一片汪洋,民居尽困水中。尤殷河王植槐等6户房屋家产被水推个精光。所幸在这百年未见的水灾中无一人伤亡。灾后,桃岭冲、应家冲河塘堰坝尽毁,两岸损失严重,粮食子粒无收,灾民靠政府调拨来的山芋和少量救济粮得以度过灾难。
“万山”指的是哪座山?“起蛟”是俗话,即山洪泥石流。“桃岭红卫水库”还在否?
道胜寺古龙王庙,吴氏宗祠,应冲
应家冲,道胜寺古龙王庙
据潜山县志记载,吴公道胜宋初人,住天堂应家冲,其母应氏。吴公童年在山上放牧遇异人,授以道龙,能雷电风雨。殁后,土人建祠祀之。明太祖祈雨,公载于梦而雨注,赦封吴公道胜为龙王。成化年间,郡守杨公在道胜祠址重修庙宇宗祠。其间,内监督师剿寇渡江时,道胜公托梦于人以救援之。皇命新其像,皇封为雨部龙神。宋初,因吴公道胜龙王,其母应氏声望高,故取母姓为地名,即“应家冲”。
应冲方家嘴大屋有方家嘴戏台。
今有道胜寺古龙王庙,庙门侧有几块古碑,其中《重修碑记》:“龙王古刹省郡县志记载,昭然其后殿为***,十一世祖仁开公建并施田产数担,*住持僧得公奉佛香火之盛,自兹始为**风雨摧*,裔孙等*次修葺,具勒有碑,…………”。
道胜寺古龙王庙是一座供奉有人物原型的龙王神寺庙。至于方家嘴大屋及戏台,未知其详,或已不存。(有关资料来源于桃岭公路边文化宣传栏)
黄泥岗桃园,龙井(2025.6.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