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沉默对待”,指的是拒绝与试图沟通的人进行交流,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排斥行为。“沉默对待”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句话也不说,而是你在与对方沟通的过程中,对方的行为态度及其敷衍。比如说“哦”“嗯”“顺便”“都可以”这类简单的词汇;在你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对方会突然离开或者扭过头去,尽可能避免与你的沟通、接触,目光等等。
“沉默对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亲密关系中尤其突出,就好比情侣之间的“冷战”、“生闷气”,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最后两人分手。另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也会导致一些人会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记得有一次出门和网友面基,约好了大家一起唱歌和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们很热烈的聊天接话题,可换到我这里一句话都接不上,甚至我只能保持沉默埋头吃饭,我的心情是糟糕的,因为我感觉我被冷落了,一直不说话也会间接的被认为我这个人“不存在”。
研究“沉默对待”的心理学家吉卜林·威廉姆斯有一次实验,叫做“线上抛球”,这个实验表现出来的“沉默对待”和我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当在一个环境中自己的控制感、归属感、自尊感和存在感明显减少,将会导致自己持续性沉默,甚至对于其他人突然的询问表现的不那么在意。
这个研究结果挺有意思的。在研究中,他发现沉默对待不仅会让人遭受沉重的痛苦,包括焦虑、抑郁、自尊丧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症状如:溃疡、免疫系统紊乱等。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情况,口腔溃疡。慢性病的患者多数时候的心理反应浮动很大,根据所在环境,面对的人、事情彼此起伏。
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种遭遇,所以我在与突然要见面的朋友他们,会自动破冰,根据当时的情况调动现场氛围,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所以,我不喜欢被“沉默对待”,同样也不希望别人被“沉默对待”。沟通中最害怕的就是沉默。所以在解决争执的时候,我也会用“我没有在生气”的态度和语气与对方进行沟通,哪怕最后这个结果我不是很满意,起码对方开口了,打破了“沉默”。
主动出击何尝不是为自己获得解脱呢?希望我们都能被温柔以待,该沉默时绝不说一句话,不该沉默时成为那位破冰者。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