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像这样边建边写,等我把它建成了,序也就写出了,哈哈哈。
什么才算我的知识?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往里面添加内容。
信息与知识
首先,区分信息与知识。“隔壁小哥哥上七年级了”、“天气预报说,下个星期有30℃”。这些是信息,不是属于知识,信息会很快过时,而知识虽也有过时的,但短期不会。
经验与知识
其次,区分经验与知识。“只要早出发十分钟,就能早到一个小时”、“躺在床上看书很容易睡着”。这些是经验,经验表达的是相关性,而知识表达的是逻辑性。
早出发十分钟不是能早到一个小时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晚十分钟就到了交通早高峰时间,堵车就不可避免。
又举个知识逻辑性的例子,“我们会根据自己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己,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觉得别人会如何评价我们。”这是一条知识,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经验不属于知识范畴,没有因果联系,可变性大,不能放入知识体系中,除非它被准确论证过。
记忆型知识、理解型知识和实践型知识
排除了信息与经验。最后,要区分记忆型知识、理解型知识和实践型知识。记忆型知识就是靠记忆获得的知识,它来自于自然,发生在过去,被人类发现和整理,如“月亮引力引起了潮起潮落。”
理解性知识就是可以靠理解获得的知识,这类知识的正确与否,建立在正确的前提知识上。
还是用上面关于“自我”的例子,为什么我们面对社会排斥时会感到低自尊的痛苦?这是因为我们是根据自己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的。理解了原因,结论很容易知道,这就是理解型知识。
最后的实践性知识,就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类知识很多,
比如哥伦布的故事,在“大陆漂移说”盛行的时代,哥伦布相信了“地圆说”,才能下决心绕开墨西哥垄断的东线。向西出发去印度,虽然他最终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坚定自己这样远航可以到达。
光知道“地圆说”没有一点用处,除非利用这个知识来收获更多的内容。
我记录的是哪种类型的知识呢?理解型和实践型知识。记忆型知识为何不要记忆?我们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仅充当硬盘的,硬盘这类功能完全可以交给网络,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调用出来。
理解型知识,只要我理解了,就是我的了。
实践型知识复杂点,除了理解还要实践,比如“怎样写好一篇网文?”最重要的一个是取好标题,才能被打开,其次是观点新颖又真实,最后文笔简洁流畅,解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的答案。
以上就是写好一篇网文的要点,可仅知道没用呀,做了、写出了、实现了,才是自己的。
所以,实践型知识除了写出知识点,还要写出实践体验,才算完整。
我们说了这么多,就一句话,知识体系中,“理解型知识”和“实践型知识”才是体系里的重要记录面。
可是,我们有了实践型知识后,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有机会实践。怎么办?还要不要写入体系中?
这也是要写的,于是又有一个问题,怎么对知识分类?下次我们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