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器的历史价值,除了自身优美的造型和铸造工艺外,上面铭文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收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何尊”最早记录了“中国”;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利簋”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准确时间;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班簋”铭文补充了“周成王伐东夷”的史实……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1983年出土于象岗南越王墓、收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蕃禺”铜鼎,同样起到了一鼎定“蕃禺”的功效。
其实这个鼎被发现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一组。1983年,广州市区象岗的建筑工地上,几位民工发现了一个地下室并上报了有关部门。考古专家当天夜里就闻讯赶到,很快就得出结论“这是一座古墓”,随即开始了整理挖掘。
最初出土的是一个青铜鼎,鼎器型高大,有漂亮的卷云底纹,蹄足上部还有羊头形的浮雕,经专家鉴定是一件战国时期礼器。难道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吗?
专家们带着疑虑继续挖掘,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墓主人身份被最终确定为西汉早期独霸岭南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那件青铜鼎是他收藏的一件奢华宝物,陪他下葬时已经有百年历史。
在这座汉墓中,专家共发掘出文物652件,其中就有在考古界享有盛名的国宝“蕃禺鼎”。最为精致的是这尊共9只一套的汉式鼎,在每只鼎的身上,都铭刻着一个古代地名:蕃禺。
展出的这件“蕃禺”铜鼎,通高21cm,腹径21.5cm。形态作盖器相合,圆底圆的扁圆球形,盖上有钮。三足为较直的矮蹄足。设两长方形立耳。器素面无纹,器盖上刻铭文“蕃禺,少内”4字;腹部外壁刻铭文“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9字,合计共有铭文13字。
古代的“蕃”与“番”互通,“蕃禺”就是“番禺”。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以番禺为南海郡治,也就是现在的广州。
“少内”是秦代时设置的官职名,主要负责掌管财货,汉代沿用。无论是第一任南海郡尉任嚣,还是后来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的赵佗,他们都是秦将;加之南越国在汉高祖时就成了汉朝的藩属国,也就很自然地承袭了这一制度。
赵眜,史书上多称为“赵胡”,是首任南越王赵佗的孙子,在赵佗去世后,继任为第二代南越王。
赵眜继承王位不久,闽越国王邹郢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赵眜担心自己力量不足,就上表请求汉武帝出兵。汉武帝当即派两路大军合力讨伐闽越,很快得以平息。汉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要求赵眜入京城朝见。赵眜声称自己有病,于是派太子赵婴齐到朝廷充当侍卫。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