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复视望诊。 诚如《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所说“而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
一、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望神色
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的表现,是健康或病情轻浅之象;反之,若精神委顿,二目无神,表情呆滞,面色晦暗,呼吸不匀,反应迟钝,均为体弱有病之表现,或病情较重之象。
五色主病,即望面色红、青、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偏向表现来诊察疾病,是望神色的重要内容。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有实热证和虚热证之分。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痛。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2.望形态
头小顶尖,颅缝闭合过早,是头小畸形;如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可见于五迟证;头大颂缩,前白宽大,头缝开解,目睛下垂,见于解颅;前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阴伤液脱。
头发稀细,色枯无泽,多是肾气亏虚或阴血内亏;发细结穗,色黄不荣,多是气血亏虚,积滞血瘀;头发脱落,见于枕部,是为气虚多汗之枕秃;脱落成片,界限分明,是为血虚血瘀之斑秃。
胸廓前凸形如鸡胸,可见于佝缕病、哮喘;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属于疳积。
3.审苗窍
(1)察舌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小儿舌质较成人红嫩。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2)察目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阔自如,是肝肾气血充沛之象。若眼脸浮肿,多为水肿之象眼脸开阔无力,是元气虚意;寐时眼脸张开而不能闭合,是脾虚气弱之露睛;上眼脸下垂不能提起,是气血两虚之脸废。
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之先兆;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白睛黄染,多为黄痘。
目赤肿痛,是风热上攻。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
(3)察鼻 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鼻流黄独涕,为风热客肺;鼻翼扇动,
伴气急喘促,为肺气郁闭。
(4)察口 唇色樱红,为暴泻伤阴;唇白而肿,是为唇风;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征象。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上下白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肿胀腮部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称为马牙,咽红恶寒发热是外感之象;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为白喉之症。
(5)察耳 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肾气未充的症状。耳内疼痛流脓,为肝胆火盛之证。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是疟腮(流行性腮腺炎)之表现。
(6)察二阴 男孩阴囊紧缩,颜色沉着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阴囊中丸肿大透亮不红,为水疤;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为小肠下坠之狐症。阴囊水肿,常见于阳虚阴水;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亦须注意是否有烧虫病。
4.辨斑疹
皮肤之发斑,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
皮肤之出疹,高出皮面,压之退色。斑与疹在儿科多见于
外感时行疾病,如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水痘等;也见于杂病,如紫癫等。
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者为麻疹;皮疹细小,呈浅红色,身热不甚,常见于风痧;肤红如锦,稠布疹点,身热,舌绎如草莓,常见于猩红热;丘疹、疱疹、结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见于水痘。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荨麻疹。
5.察二便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6.察指纹
指纹的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
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三关测轻重
“浮”指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
“沉”指指纹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里
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
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
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
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
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
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
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等。
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
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
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
二、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听声音
(1)啼哭声:啼哭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夜啼或积滞。
(2)呼吸声:呼吸急迫,甚则鼻扇,咳嗽频作者,是为肺气闭郁;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为异物堵塞气道。
(3)咳嗽声:咳声嘶哑如犬伏状者,常见于白喉、急喉风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嗽(百日咳)。
2.嗅气味
(1)口气: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喂气酸腐,多为伤食;
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如齿邮;口气如烂苹果味,为酸中毒的表现。
(2)便臭: 大便臭秽,是湿热积滞;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为脾肾两虚。
(3)尿臭:小便短赤,气味躁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为脾胃虚寒。
(4)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臭,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类,多因肠结气阻 秽粪上逆
三、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问年龄
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2岁以内的小儿应问明实足月龄,2岁以上的小儿应问明实足岁数及月数。
2.问病情
问病情包括询问疾病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发病的原因等。
3.问个人史
包括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等。
四、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儿科脉诊
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一般认为,以成人一息6-7至为常度,5至以下为迟,7至以上为数。
基本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浮为
病在表,沉为病在里;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2.按诊
(1)按头:门凹陷者为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宮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填,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颅骨开解,头缝四破,头大领颔缩,卤门宽大者,为解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髓热膨胀之故。
(2)按颈液: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障碍者,多是疟腮;触及质地较硬之圆形肿块,推之可移,头面口咽有炎症感染者,属痰热裹结之署核肿痛;若仅见增大,按之不痛,质坚成串,则为療病。
(3)按胸腹: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为“鸡胸”;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为“龟背” ;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可见于閔病;剑突下疼痛多属胃脫痛;脐周疼痛,按之痛减,并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者,多为蚂虫症;
腹部胀满,叩之如鼓者,为气胀;叩之音浊,按之有液体波动之感,多为腹水;右下腹按之疼痛,兼发热,右下肢拘急者,多属肠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