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牛肉
01
第一次吃到最好吃的酱牛肉,是在我兄弟家的花园里。
在一个初秋的下午,兄弟聚了几位亲朋,在院子里摆上桌椅,大家边喝茶边聊天。微风徐徐,日光暖暖,白云悠悠,秋天,北京最好的季节。
葡萄架上的叶子有的已开始泛黄了;竹子在庭院的一角长成了一堵墙,高处的梢头已经够到二楼的窗户;蓊蓊郁郁的一株紫丁香,居于院子的另一角;野樱桃一人多高了,我们都吃过它玛瑙般通红的果子,现在正飘落着黄叶,早早的迎接秋的到来;墙外的两棵香椿,主干已经超过高高的院墙,枝叶依然稠密,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洒在身上,暖暖的,刚刚好。
兄弟今天请来了他的一个哥们儿,要为大家做酱牛肉和牛肉面。他这个哥们是老北京,早先家住北京牛街,回族,酱牛肉的手艺是家里传下来的,但家里没有人开饭店,做来纯粹都是自己享用,平时经常自己做自家吃。也许是常吃牛羊肉的关系吧,他面庞红润,声音洪亮,一看就让人觉得精力充沛、浑身是劲儿。
不一会儿功夫,阵阵香味就传过来了,要知道,花园和厨房中间还隔着一个大客厅呢,坐在花园里都能闻到香味,可见香气有多浓重。
02
牛街回民做酱牛肉喜欢重佐料,也就是佐料加的种类多,份量也足。常用的佐料有十几种:花椒、八角、陈皮、小茴、干姜,白芷、肉桂、良姜、香叶、砂仁,丁香、草蔻、肉蔻、白蔻、毕卜、山楂。
酱牛肉
牛街是北京西城区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街的一段街道,因在这条街上回族聚居而闻名。据考证,此地原本是一片石榴园,这条街原来叫榴街,后来因为这里居住的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
记得我拜访牛街那天正赶上下雨,一家挨一家的回民馆子,有的冒着蒸汽、有的升腾着青烟,湿漉漉的天空,不利于烟气扩散,于是细雨中的街道、树木、人流、车辆、古老与现代的店面加上蒸腾的烟火气,氤氲出一幅繁华市井的水墨。礼拜寺大门紧闭,看样子没有开放,但琉璃的砖墙,伊斯兰风格的屋顶建筑,彰显了牛街的特色。
牛街的小吃很丰富,柜台虽然简陋,但各家生意都超火,聚宝源涮羊肉门前更是排起了伞的长龙,远看似一串五颜六色的花朵。
不知为何,年轻时不爱吃甜食的我,现在突然特爱吃甜的,记得那天我点了豆腐脑、焦圈、奶油炸糕、糖火烧。
03
香气不断的从厨房飘过客厅,漫过窗台,聊天的人越聊越饿,喝茶的人越喝越饿。
酱牛肉要选牛腱子,最好是金钱腱,一层筋一层肉,酱出的牛肉不易散,口感也好。做牛肉面则选用上脑或牛腩,切块,大火烧开,然后文火慢炖。
大概5点多钟吧,香喷喷的牛肉面终于上桌了,配上烫过的圆白菜、胡萝卜,上面是1公分见方的牛肉,酱色的汤汁,浸透了面和蔬菜,牛肉软烂鲜香,大家边吃边赞不绝口。
兄弟家的砂锅大,所以这次是酱牛肉和切块的牛腩一锅炖的,牛腩好熟,两个小时左右肉烂即可,酱牛肉至少需要4个小时。因此,牛肉面先得了,酱牛肉仍在锅里炖。
从那回开始,我学会了酱牛肉,当然牛肉面也一并学了。
掌灯的时候,酱牛肉也出锅了,相比牛腩香味更浓厚,层次更丰富,略滴些生抽,撒上青蒜、芝麻,佐以啤酒,配几个凉菜,再来碗粥……
这个下午大饱了口福,又学到了手艺。
酱牛肉
04
下面是我整理的酱牛肉做法
1、处理牛肉,将解冻的牛腱切1斤左右的块(牛腩切2公分见方)放凉水里浸泡30分钟,然后洗净血水。
2、冷水上锅,煮开后,用温水冲洗干净(注意一定不要用凉水洗!),备用。
3、坐锅(砂锅最好),放入牛肉,加水、老汤、佐料包、盐、生抽、老抽,大火烧开,转小火煨,使汤微微翻滚即可,绝对避免大开!
4、牛腩2个小时,牛键4个小时左右。
5、牛腩可吃牛肉面,汤汁直接浇面。
6、牛腱肉捞出空净水,放冰箱冷藏,吃时切片。
7、将剩余的汤汁留一部份作老为汤,放冰箱冷藏,以备下次使用。
酱牛肉关键的地方:一是选上好的牛肉,肉质不好,再好的工艺都白搭;二是控制火候,文火慢炖,开锅的程度叫做“开头”,控制在似开非开,微微翻滚最好。
酱牛肉的颜色可轻可重,喜欢颜色重的,可多放老抽上色。最后我们说说料包里都放什么,其实除了花椒、八角、陈皮、小茴香、肉桂、白芷、香叶这几种必须放之外,其它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和爱好随意搭配,用量也可自行调整,一款酱牛肉便可创造出无穷的乐趣。
真的是口味多变幻,肉香恒久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