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之前刚读完这部书时,就从导致安娜之死的客观因素方面去分析她为什么而死。然而,当我经历了摘录这一过程,细品了书中一些细节后,我却发现安娜的死更主要的还是她自身原因所致。是她对爱情的欲望太强?是她的报服心过强?还是她内心深处根本没有宗教信仰?
读完不难发现,安娜是一个不懂满足的女人。原以为,她有了情人后,丈夫同意和她离婚,她会感激她丈夫的宽宏大量,会高兴,会走上幸福的新生活。然而,却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她非但不感激,还认为她丈夫对她找情人,并把情人带到家的行为给予饶恕,最后同意与她离婚是为了羞辱她,要使她成为千古罪人。同时,安娜还希望在离婚后得到她的儿子谢廖沙。可是,她的丈夫卡列宁也是出于对孩子的考虑,才不同意把孩子给她的。因为卡列宁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孩子如果跟了安娜,孩子到了那边就只是继子的身份,是不会有地位的。加之,他也知道,如果从基督教会的规定来说,像安娜这种情况,与她的丈夫离了婚,在丈夫在世还活着期间,她是不可以与情人伏隆斯基合法结婚的,直到她丈夫死去两人结婚才是合法的婚姻,所以卡列宁认为安娜与伏隆斯基结合的生活是不稳定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此,他拒绝满足把孩子给安娜的要求。个人认为,卡列宁这种处理方式是于情于理,是合乎人性的,是安娜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不难看出安娜是一个不懂得满足,不懂得为他着想,不懂得感恩的人。
安娜到底是为什么而选择自杀而死的?我第一遍读完时,还以为安娜是因为得不到她儿子而去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最后绝望自杀而死的。可后来摘录时才又品读这部分的细节描述,才发现安娜后来完全是为了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情而死。就在她自杀前有这么一个细节:如果能得到伏隆斯基的爱情,就连她以前难以割舍的最爱——谢廖沙,她都愿意放弃。其实,这种心里的变化,也是安娜所不能想象的。可见,她是为了爱情可不顾一切的人。只是,她所渴望的爱情完全是扭曲的,是没有人能给她的,包括以前那么爱她的情人伏隆斯基。
全心扑在追求两人的爱情之路是不能走远的。其实,有时看着电视剧里的一些感人爱情故事真的让人潸然泪下,但如果想靠单一的爱情来维持两人长久的关系,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也许安娜对爱情的理解有误,也或许正是由于她与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所以遇到了爱情后就过分的投入,并把爱情单一化了。在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想:是不是真如常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缺少什么就会特别向往什么?对于安娜来说,她与丈夫生活期间,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什么都不缺,衣食无忧,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地位,又或是两人的个人才能都是非常不错的,也许缺的就是两人的心灵不相通,没有爱情存于他们之间,最后导致两人婚姻破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安娜与情人伏隆斯基在一起生活后,她什么也不求,只求伏隆斯基每时每刻和她在一起,相互撕守着,一刻也不分离。然而,这样的要求,对于男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伏隆斯基这种喜欢社交界的人来说,短时间这样要求他也许可以忍一下,可以迁就她一下,时间长了他是受不了的。说来,男人的天性便是喜欢自由,不喜欢过完全被束缚的生活。我想,安娜可能在追求她所认为纯正爱情的时候,也许是忽视了这个重要的问题。从以上方面来看,其实安娜所渴望的爱情是自私的,她既不为对方作出实质性的付出,也不去为对方考虑,更不考虑对方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一味的把目光停留在自己的心理需求上,若稍有不满足便开始胡闹,最后导致她让自己的生命走向终点。
安娜自杀后,只有三个人谈到她的死,是她没有宗教信仰吗?我觉得这部小说属于悲剧性的。有些遗憾,安娜自杀后,我留意了一下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她的死。主要的关注者只有四个,他们分别是:安娜的情人伏隆斯基,伏隆斯基的母亲,安娜的哥哥斯捷潘,列文的哥哥。并且我还注意到,伏隆斯基的母亲提到安娜的死,也是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子,她觉得是因为安娜才把她儿子害的那么惨的,她儿子舍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母亲,最后还落得这么个下场;她也认为安娜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以致于她到最后选择的死法都是悲烈的,她觉得安娜的死是罪有应得。而列文的哥哥提到安娜的死,也是因为与伏隆斯基是好朋友,在伏隆斯基即将去支援边疆战争前进行的安慰之谈。说来,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本部小说中真正悟出人生真谛的列文,他在提到人的“死”时都不是以安娜的死为例的,是以他哥哥尼古拉的死作为引鉴来说理的。可见,安娜的死是不值得借鉴的,她给身边的人和后人留下的只是哀伤,只是思考,而没有留下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用基督教宗教信仰的观点来看安娜的死,安娜是为自私的爱情而选择自杀而死,不是为了爱,不是为信奉上帝而死,她就不能算一个有信仰的人。
安娜的死,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暇想:她因为了爱情绝望而死,是应该同情呢?还是应该告诫自己:人不能只为了单纯的爱情而活着?
……——……——……——……——
(阅读后,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