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几本书包括了: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四大喜剧》8本
《民国老试卷》
《神话心理学》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3本
《社会学的想象力》
《史学方法导论》
最近一直在对比阅读各大考试的题目?(IB中文/AP文学考试考的是题目吗?)看各种书籍,突然想问自己一句,考试局的出发点是为了考试吗?
如果不是,那是为了什么?
除了题目,我可以用这些工具給孩子带来什么?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今年的疫情期间,我远程带一个孩子观看完王东岳先生的所有视频,结合书籍,视频,思考很多的内容。
书籍包括经济学的10本书,文化传记类5本(不完全统计),假期过后,他的认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老师们都说:孩子变了。
如果用数据来说,我们看了视频,看了书,看似和考试没有关系,但是在最近写《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时,孩子深入分析的能力明显增强,看问题的角度更多样。
今天看到一个老师的分享:2000年开始新课改,2012年有一个评价结论是基本失败。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我们新课改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可是十多年下来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大的变化,根本的问题是在哪里呢?
(当然孩子也不是永动机,我也害怕一直被要求永动的状态)
我曾经说过,我很喜欢和学生闲聊的时光,看起来不务正业,但是很多时候,思想的火花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因为闲聊没有目的,没有考试压力。
无论是自己读书也好,还是带学生读书,我更期待的是:借他人之眼,看天地之大
这也许就是考生对人生的体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