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电影《黑天鹅》,感觉没有看懂就去找影评。
看完影评无意中解开另外一个问题——母女关系。影评说剧中的母亲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女主幻想出来的,母亲的形象就是另一个高度自律的自我。每当她做的不好的时候,就会收到母亲的电话。或者在家里和母亲相处的时候,母亲总能说出她心中的想法。
有没有可能我们平时对母亲的看法,也只是我们自己幻想出来的呢?
昨天在武志红老师的公号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词——个人决定。
感觉这个词挺好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生家庭背锅的压力。我们现在的样子并不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起作用的还有我们自己的个人决定。

类似“妈妈喜欢吃鱼头,妈妈不爱吃鸡腿”类似的事件,有些人内化成母亲的爱,有些人内化成了负担。
如果母亲把唯一的鸡腿夹给我吃,我觉得是对我的爱。但是在我女儿这里,她却觉得是负担。女儿有点像她姑姑,爱买衣服化妆打扮,我比较不注重这些,也比较节省。有一次女儿在网上买的衣服挺不错的,我就说“不错。”她说“那你也买一件吧。”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她会自己买衣服了,可是在她那里她觉得有压力 也许她觉得我在羡慕,也想要一件。嗯,改天和她聊聊个人决定。
言归正传。剧中的女主,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的严格和对她的保护都深深地内化成另一个高度自律的自我。当她想放松的时候,另一个高度自律的自我,就会在头脑里攻击这个想要放松的自我。
有没有可能,我们对母亲的看法只是我们头脑里另一个自我对我们自己的看法?母亲的话语或者眼神并没有过多的意思,而是被我们自己误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