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从上到下都非常讨厌这个“假”字,于是全国打假催生了3.15。现实生活中,有的假,是当事人无意而为,而的假,可是当事人有意而为的。
如何判断有意与无意,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种假,最后能否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名利方面的收益,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作假是为了去伤害自己。
这段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地讨论一个人的学位真假问题,其实类似的问题一直出现,只是因为最近这个人被炒作得太赤裸裸了,引起了连锁反应,以至于有人开始刨根问底,最终找出了这个人的瑕疵。这个瑕疵不大,但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问题。人在一定层次上,人品问题是敏感的问题。
其实,财富等级、干部职级、学位层次,有时在社交场合真的是太重要了。记得以前在一个社交场合,接待单位在弄明白张三李四是什么职务什么学位前,就餐座位排定就非常随意,到了就餐时间时,接待单位只强调“随便坐”,因为大家来自不同单位,所以座次就不太讲究了。但在就餐过程中,接待单位知道张三是什么职务、李四是什么博士时,立马起身致歉,夸说对方人格魅力什么样的好,行为低调不露声色的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等等,尽找一些好听的说。在就餐后的其他活动中,发现接待单位更加用心地安排接待了,接待单位的主要领导开始陪同在宾客中职务最高的那位身旁。
从种种社会现象看,造假的心理其实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为了得到什么,或者说,不通过造假是得不到的。前几年有关组织在审查内部人员的学位、学历、出生年月、仕途经历、社会关系、出生籍贯等等,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有一个问题仍然是个迷,那就是经过了如此严格的审查,这段时间被热议的那位,怎么当时没有予以严肃地纠正过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