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3)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3)

作者: 人间的黄昏 | 来源:发表于2021-11-22 16:56 被阅读0次

伯林很赞同施莱格尔对于浪漫主义三因素的提法:费希特的知识学(美学)、法国大革命(道德)、歌德的《威廉·迈斯特》(政治)。

费希特强调主格的「我」,在与「非我」缠斗中,真正的「自我」浮现出来。而谢林与康德、费希特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不将自然作为被人塑造的对象,而是有生命的一种精神,由此孕育出了自我意识,体现在人身上。这种神秘主义自然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大,艺术家应该挖掘出自然之中无限精神的悸动与力量,而不单纯只是复制自然之物。

费希特的意志论与谢林的无意识论结合催生了象征主义。这也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理念:我们所在的世界拥有一种无限前进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而日常语言这种有限的东西无法表达出世界的无限性,只能通过各种寓言和象征符号来接近世界的意涵。这有点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那句名言:「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维氏后来的理论有很大转变)

这也促进了人们对无限、陌生、幻想的向往。但这些又是可追而不可得的,由此导向了浪漫主义的悲观版本:世界终究无法被我们把握,它的变化与漠然让我们不知所措,只能随波逐流。对无限之物的热爱转为畏惧。这种悲观的态度引出了「不曾设想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即人越是想计划改变现实,现实越可能反戈一击,将原来的美好设想带向反面。各种新神义论由此形成。这一点在 20 世纪诸多人为造成的灾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对理性最大的嘲讽。

无论如何,人终是走向了更大的自由,拥有强力意志的人可以混淆现实与幻象,塑造任何东西。这也反映在当时的戏剧里加上了戏外的因素。

浪漫主义对当下人们的观念有重大影响,客体逐渐隐退,世界成了主体(不单是个人,也包括阶级、组织、国家等)之间的战场,不同的价值取代了绝对的知识。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伯林将浪漫主义总结为两个原则:意志之必然性和事物结构的缺失。打破平淡庸常的生活,涌动着不衰竭的活力,用有机生命而非机械构建出新的神话,比如民族精神。但是破坏之后如何重建,人又将要去哪儿呢?浪漫主义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伯林最后将浪漫主义导向自由主义,有一点奇怪,自由主义虽然反对计划性,但对世界的认知仍然是通过理性方式的。此外,这本书中对浪漫主义的反思比较欠缺。浪漫主义在今天将很多人导向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失去信心,也不再那么关心公共问题。这就导致了人群之间越来越重的敌意与冲突。而且过于强调直觉、神秘主义,也是一种将思想简单化的倾向,语言并非如此受限,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通过说理进行的有效交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pb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