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平凡,那么教师这一职业可谓平凡无奇;如果要说清贫,那么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可谓清贫无比;如果要说奉献,那么扎根乡村的教师,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长年工作在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艰苦条件下的乡村教师更是平凡清贫中的红烛,他们默默地发光发热,不问报酬,不计名利。铁肩中学的张全元老师就是这样一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
扎根乡村 爱校如家
1982年,年仅17岁的张全元老师就参加了教育工作。最初在清水江最偏远的荆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年。该教学点在攸县醴陵萍乡三接界处,地处偏僻,条件落后,教学条件艰难。当时学校只有平房几间,且年久失修,一遇雨天,教室里就“雨脚如麻未断绝”。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张全元老师经常和同事一起,以校为家,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日,自备工具和材料为学校整修校舍。经常是双休无休。学校附近的乡亲看到张老师这么辛苦,这么爱校,都主动来为整修学校搭把手。每每看到孩子们能在自己整修的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张老师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后来,张老师先后到跃进小学、东山小学、清水江小学、铁肩中学任教,足迹几乎遍布了清水江的每个角落。有人说,把平凡的事坚持做了几十年就是不平凡的。张老师是不平凡的。
服从安排 屡创佳绩
在“普九”推广的形势下,铁肩中学严重缺少教师。扎根于乡村小学工作了14年的张全元老师,响应号召,服从大局,于1996年调入铁肩中学。张老师从小学到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全新的岗位,面临新的挑战,但张老师并不畏惧。因为他勇于钻研,善于吃苦。2000年,张老师担任117班班主任。春花最美丽,孩子最可爱。但最可爱的是那些热爱孩子,爱生如子的老师。张老师担任班主任,非常爱学生,学生也热爱他,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慈父般的老师。四十多年来,张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一批又一批孩子们从懵懂无知的顽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期间张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医者仁心,师者匠心”。在数学的教学上,张全元老师在业务上钻研很深,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一直很好。2015年,他任教的八年级数学,在市局抽测中取得全市排名第12名的优异成绩。2016年,张老师担任九年级组长,他带领的九年级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全市综合排名第11名的好成绩。张老师是平凡而务实的,是令人佩服的。
公而忘私 家校兼顾
自古忠孝两难全。张全元老师,在学生、家长、同事眼里是个老老师,但因为他公而忘私,在家人眼中,张老师却不一定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张老师身处壮年时,父母却已年老。特别是他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多年,由于学校工作繁多,他不能时时侍奉在父亲的膝前,难尽儿女之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8年,他的爱人王小红老师患有重疾,而正是那一年,张全元老师进入校委会管理学校食堂兼学校出纳。一个人要搞定几百张嘴,事务更多。他一个人起早贪黑,既要做好食堂工作,又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病人。其艰辛与憔悴可想而知。然而张老师并未因此而影响到学校工作。由于多年的操劳,张老师自己,现在也出现了一些耳鸣失聪的现象,但他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从未因此而请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神圣的事业。张老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坚守的乡村教育的阵地上。张老师四十一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偏远的清水江,四十一年如一日地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最平凡的教师工作,四十一年如一日地用满腔热情去热爱着教育事业,不愧为平凡清贫中的一支红烛。尽他自己所能,倾自己的心血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一片光明的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我想张全元老师也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在乡村教育事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且有收获。张老师虽非党员,但胜似党员。他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他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教书匠!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