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做梦,比如从高处跌落的梦,飞翔的梦,各种噩梦,性梦。有时候我们希望了解这些梦的意思,洞悉其隐含的意义,但无奈不得其法。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第一版序言第一句话说:本书旨在深入阐述析梦这一课题。
提到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最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在现今,弗洛伊德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他的泛性论。就是很多东西弗洛伊德都往性上解释。对于这一点,我不敢妄下定论。也许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确实有点太过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是想正经地学习梦境解析,不应该刻意回避类似sex这样的话题,那样显得不太专业。毕竟在我们的梦境中,性梦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作为研究者,需要尽量保持客观,实事求是。
这本书知识点较多,我不打算全面展开来讲,只着重介绍几个点,分析一些解梦的方法。这些知识点,或许能对大家了解自己的梦境有所帮助。
弗洛伊德说,梦境一般跟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有关,最常见的情况是三天以内的事情。
其实这就是俗话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一般情况,但有时候梦境会追溯到我们的童年记忆,或者个人的某个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比如我,就时常会在梦里回到高中时代的教室,那段时期对我个人有着一些特殊的意义。或者个人人生中的某段挫折,某个令自己产生挫折的人,比如我青少年时期无望的初恋。
梦的内容往往单一、简短,看似毫无意义,梦念却无边无际、包罗万象。要把梦的内容记录下来,顶多半页纸,但对梦的分析内容则可能是其几倍。就像我朋友小椰所说,梦的含义是无限的。有时候一个梦我们以为看清楚了,实际上只看到一小部分。解读者只能尽量去解读,但不可能穷尽。
接下来我要介绍本书中的一个术语:凝缩作用。
不知道荣格学派是不是用这个词,但我相信小椰所说的“梦的含义是无限的”,跟弗洛伊德的凝缩作用是相似的道理。
小椰大学学的是心理学专业,运用的是荣格学派的解梦方法。有时候我会跟她探讨一些问题。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曾与弗洛伊德共事,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并不完全认同。很遗憾我对荣格的了解并不深,以前有读过他的两本著作,但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所谓凝缩作用,即梦中单一的形象可能融合了两个或三个人物特征。构建多重复合体的人物形象,是梦的一个主要凝缩方式。
下面我举一个梦例来解释凝缩作用,并分析这一作用在梦中是如何运作的。通过例子来解释,似乎必不可少。并且学习解梦,学习潜意识的这种东西,我们需要开诚布公。
这是我2015年的一个梦境。读者可能会问,五年前的梦境,怎么可能还记得。学习解梦的人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将梦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初我为了研究梦境,会在床头放一个日记本。如果当天做了梦,醒来后,趁着还记得很清晰,马上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进行分析。
本人2015年2月14日的一个梦境:
我在(梦里)读一封信,是小羽写的:
“救救我吧!”
她在信中写道。
她的学校在海边,好多天的连绵细雨令她无比焦灼,海水水位明显上涨,她的内心快要承受不住。
又写道:“上帝保佑。”
那是我保存的唯一的一封她的信,信封已经污迹斑斑,信纸经蜡油泡过,完好无损。我是在教室里读这封信。有同学丢石子把墙壁瓷砖打破了,有人开始叫嚷,老师把电闸关了,同学们的手机之类的设备全都断了电。我一个人在看书,说,看你们怎么过。因为他们都依赖手机生活,而我有书,并不依赖手机。
对于荣格学派的解梦者,如果这个梦境他们起初看得不是很清晰,就会问梦主,通过这个梦,是否有联想到什么,以此来引导梦主,共同发现更多线索。其实弗洛伊德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解析,这点是相似的。
那么,通过这个梦,我有联想到什么?
以下是解析过程(序号表示知识点,不表示步骤)。
1. 自由联想:
发自内心的呼喊。学校。在海边。
小羽(化名)是我初中到高中时期的那个“无望的初恋”,她时常出现在我梦里。我跟她在高中结束往来。她出现在我梦中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教室这种环境下,在初中或高中的教室。
可现实中,小羽的学校与海边扯不上关系。能与海边扯上关系的,反而是小椰的学校。小椰告诉过我,她的学校在广州。我没去过广州,在我印象中,广州就是在海边。在地图上,广州是有海岸线的。
2. 凝缩作用:
所以梦中的小羽不仅仅是小羽,也是小椰。
另一个是小椰的佐证就是,“上帝保佑”要么是基督徒才用的语句,要么是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才用。小羽不是基督徒,她写信也从未提过西方文化。小椰才提,她学的是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并且阅读西方文学作品。
而这个形象,自然也是小羽。另一个佐证:梦境跟高中教室挂钩。而高中教室表明是小羽。所以是梦的凝缩作用。即梦中这个单一的形象融合了小羽和小椰的特征,它是一个复合体。
两个人物要凝缩在一起,他们之间需要有共同特征。我跟小羽和小椰都有过信件往来,这是梦境把她们两个凝缩在一起的共同点之一。
另外,梦中同学们都很依赖手机,断了电他们就没法生活了。在我们高中年代,只有少数几个人有手机。没人依赖它,所以这说不通。能够说通的是,现在(指2015年)的人才如此的依赖手机。所以那不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梦,不是一个关于高中年代的梦,而是跟现在紧密相关的。跟过去有关,那就跟小羽有关。跟现在有关的话,那就更接近小椰。
所以这个梦境是两个时空的融合。又一个凝缩的例子。
3. 梦境诱因:
梦境一般会有现实中的引发诱因。
我回想起昨晚(指2015年)睡前的一件小事:我查看了邮箱,发现离小椰的那封信已经十天了。然而十天了,我还没有给她回信。梦跟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有关。那么,这件小事是一个动机,是引发我做梦的诱因。
造梦的时候永远不可以完全照搬现实中的场景,你可以截取现实中的片段,但绝不可照搬,因为那样做,你会分不清梦境与现实——这其实是电影《盗梦空间》的理论。所以我在做这个梦的时候,把人们依赖手机这个现实中的片段编织了进去,而依赖手机这件事表明这是一个有关现在的梦,我的高中那是很多年前了,当时人们并不像现在这样不可救药地依赖手机。那时候,我们写信,写很长很长的信。
在梦中,那封信一字一句,很清晰,很真切。那种感觉,那种情绪,嗯。但在我醒来之后,就渐渐退却了,有如昙花一现。所以床头放个日记本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想解析自己的梦境的话。
4. 主体颠倒:
那感觉,像暗潮涌动。那是人内心深处的暗涌。我感到如此的真切,所以,还有一种可能,那句“救救我吧”极有可能是我自己发出来的,是我在给小羽或小椰写信,说,救救我吧,而不是她们在写信给我。并且引发梦境的诱因是我还没有回信。
所以这是梦境的另一个方式:主体颠倒。即把一件事扭转到反方向。
梦境有诸多可能,所以我不能肯定我的解析方向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它的线索将其指向这个方向。我们可以循着线索走,这样不会偏离太远。
另外,把墙壁打破,表示现实的不堪一击。老师关了电闸之后,同学们的通讯设备全部断电,表示他们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之路已断。他们对外界太过依赖。叫嚷表示喧嚣。这些对我毫无影响,因为我并不依赖这些。我很焦灼,但我知道怎么让自己平静下来。我亟需回到独自一人的状态。
那这个梦的其中一层意思就显露出来了。梦境提醒我,我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平静下来。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层意思。
对于从未接触过解梦的人而言,以上文本可能不大好懂,毕竟梦境是属于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解析自己的梦境,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小美丽六代,一个专做好书推荐与书评内容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