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市场上的用户的认可,根本上是由产品的功能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产品的功能决定的。
无论产品的功能如何丰富,每款产品都会有一个主体的功能或功能组,用于重点、优先满足用户的某个需求。这一个主体的功能或功能组处于所有产品功能的关键位置,我们称之为产品的“核心功能”。
2. 要比较准确、全面地衡量一款互联网产品的效果,可以使用“用户使用时长”这个指标——在某个时间段(通常选择一个月或一周)内,产品所有用户积累的产品使用时间总和。
用户使用总时长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这段时间内的产品用户数,另一个是用户的人均访问时长。而人均访问时长又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的时长——一款产品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好几次和一款产品每个月用户通常只会使用1次,两款产品的产品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同理,一款产品用户愿意一整天挂着和一款产品用户用一下就习惯性关掉,它们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产品效果就是由产品的使用人数、用户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长共同决定的。
3.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归为八大类,并划分了层次。这八大类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美学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
4. 互联网行业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累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上的优势。
第二,互联网产品间的用户转移成本非常低。
首先,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的。在线下,我们买个东西必然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水平是否能够负担,哪款产品的性价比更高;而在网上,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够使用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其次,获取互联网产品的渠道也非常便捷。在线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家超市离我们住的地方近而选择区那里光顾;而在网上,我们获取任何产品都非常方便,要访问一个网站,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即可,要使用一款软件,将软件下载下来即可。显然,我们选择互联网产品的包袱小得多。当我们发现有更好的替代产品时,我们会轻易地舍弃现在正在使用的产品,用的人是最多的,我们就会扎堆地使用它。
一般情况下,一款产品的用户越多,用户产生的内容也越多,而产品上的内容越多,产品就越能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
5. 我们要对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区别对待,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可以有效提升产品价值的用户需求上。在这方面,卡诺模型(KANO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根据卡诺模型,我们可以讲用户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
基本型需求: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提供功能来充分满足该需求。如果这类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那么用户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如果这类需求得到了满足,用户也无所谓满意或不满意。
期望型需求:用户认为产品应该提供比较优秀的功能来更好地满足该需求。这类需求并不是用户必需的,但却是用户希望得到的。如果这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那么可以使产品变得更加优秀。
兴奋型需求:这类需求往往是用户的潜在需求,需求的满足可以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惊喜。这类需求即使得不到满足,用户一般也不会有不满;但这类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即使表现不佳,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6. 如果产品能够集中精力去充分满足用户的一两个特别关键的需求或需求组合,并长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那么产品便能够提供用户可感知的差异化的服务,使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总而言之,一款产品是否强大,表面上看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强大的功能,而事实上,产品功能所能满足的用户需求才是产品俘获用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互联网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不应该麻木地去开发新的产品功能,而是要结合每个阶段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用户需求组合,围绕用户需求打造产品竞争力。
7. 要搞清楚用户的需求,产品经理必须以用户的视角去看产品,深入理解用户在需求上对产品的使用场景。
产品经理平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不把自己的需求当成用户需求,不要认为自己喜欢的,用户也会喜欢;二、不把少数用户的需求当成多数用户的需求, 不要浪费过多的精力在一些边缘需求上。
8. 在网络生活中,用户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非常多的产品选择,不同用户选择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依据,但归根结底,用户主要会看两个方面:
一、我能获得的价值——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
二、我需付出的成本——通过产品获得这些需求满足的过程中我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使用产品要收费”、“容易感染病毒木马”、“操作繁琐复杂”等各种代价都有可能导致我放弃使用这款产品。
简单来说,用户总是在追求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价值的产品。所以我们会发现,但凡伟大的互联网产品,必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产品能够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二是产品的使用门槛足够低。
9. 乔布斯说:”简单之所以比复杂更难,是因为你必须努力地清空你的大脑,让它变得简单。但这种努力最终被证实为有价值,因为你一旦进入那种境界,便可以撼动大山。“
用户喜欢使用简单的产品,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人们在使用产品时,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做过多的思考,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操作,他们只想自己的需求轻松地得以满足。
事实上,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往往不是因为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是因为它有着清晰、独特的定位,并能够在这个定位的指导下专注地将产品做到极致。豆瓣电台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典范。大部分音乐播放器的功能,豆瓣电台都没有。它不提供曲库;不支持各种播放设置;不支持播放本地文件;不支持显示歌词;不支持各种播放控件,不提供搜索……
正如乔布斯所说:“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你决定不做什么。”
10. 在任何一个界面,用户常用的主要功能都要绝对地突出,那些使用率低的满足用户深层次或个性化需求的功能则要弱化,甚至隐藏。
11. 在用户的群体行为中有一种趋同效应。所谓的“趋同效应”,指的是在同一环境中,大量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个体间会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适应学习活动,从而使个体的行为最终趋于一致。利用这一效应,我们就可以引导大部用户生产出符合我们要求的内容。具体引导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运营人员要准确定义什么样的内容是高质量的内容,即给优质内容确定一个固有的标准。首先,这个标准必须是明确的、清晰的。其次,这个标准最好要有自己的特色。让内容符合目标用户的气质。目标用户越细分,用户的气质就越独特,内容也就更加有特色。
第二步,运营人员按标准生成早期的主流内容。根据趋同效应,我们知道在一个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会慢慢扩散开来,最后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对于生成产品内容的用户群体也一样。
第三步,用“萝卜”和“大棒”激励用户执行内容标准。
12. 在产品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商业目标有三个:扩大使用用户数、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增加营收。
13. 从广告形式上来看,互联网广告可以分为:横幅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固定文字链广告、富媒体广告、分类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视频广告等。其中,最常用的广告是横幅广告和付费搜索广告。
14. 成功实施病毒营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营销信息必须有较高的传播价值。实施病毒营销首先要有“病毒”,即人们愿意广泛传播的信息。人们之所以愿意传播某条信息,是因为信息本身具有传播的价值。信息的传播价值越高,人们的传播热情也会越高,“病毒”的传播能力就越强。
第二,营销信息必须有非常容易传播的方式。
第三,营销信息的传播要能够直接产生期望的推广结果。任何一个病毒营销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商业目标(多数是为了吸引新用户),营销信息的广泛传播要能够对该目标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15. 古人对弈棋之道有这样一句经验性的总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高明的棋手顾全大局,筹划全盘,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落子就构筑起无形的势力,这些零零散散的棋子向周边区域辐射影响力,为今后周边区域的争夺打下了基础,所以即使一开始偶有失招,却能始终稳操胜券。而不高明的棋手只顾着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忽略了棋局大势的变化,那么即使开头能有些许斩获,但是越到后面就越吃力,越觉得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最后很容易就输掉了全局。
棋局如战局,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中也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该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态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