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误差
误差反映了数据与真实值或者公认的真值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常用的衡量数据准确性的表达公式。
2. 数据的准确度
数据的准确度被定义为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与真实值或者公认的真值的接近程度。
如果两地间的距离为110,从地图上量测的举例为98,那么地图距离的误差为2;若用GPS测量并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得99.9,则GPS的测距误差为0.1,因而GPS比地图量测距离更准确。
3. 数据的精密度
数据的精密度指数据表示的精密程度,亦即数据表示的有效位数。它表现了测量值本身的离散程度。由于精密度的实质在于它对数据准确度的影响。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以通过准确度而得到体现,故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精确度,简称精度。
如对同样两点,用GPS测量可得9.903,而用工程制图尺在1:10万地形图上量算仅可得小数点后两位,即9.85。9.85比9.903精度低。但精度低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度低。
4.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关于空间过程和特征不能被准确确定的程度,是自然界各种空间现象自身固有的属性。在内容上,它是以真值为中心的一个范围,这个范围越大,数据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
当真值不可测或无法知道时,我们就无法确定误差,因而用不确定性取代误差。统计上,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计算真值,因而标准差来反映可能的误差大小。因此可以用标准差来表示测量值不确定性。然而欲知标准差,就需要对同一现象做多次测量。所以要知道某测量值的不确定程度,需要多次测量,而称一次测量的结果为不确定的。
5. 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两个来源的数据在同一个应用中使用的难易程度。
例如两个相邻地区的土地利用图,当要将它们拼接到一起时,两图边缘处不仅边界线可良好地衔接,而且类型也一致,称两图相容性好。反之,若图上的土地利用边界无法接边,可见两个城市的统计指标不一致也可造成数据无法比较致使数据不相容。这种不相容可以通过同一分类和统计标准来减轻。
另一类不相容性,可从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数据看到,一般土壤图比例尺小于1:10万,而植被图则在1:15000至1:50000之间,当使用这两种数据进行生态分类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某一土壤图的图斑大得使它代表的土壤类型在生态分类时可以被忽略;二是当土地界线与某植被图斑相交时,它实际应该与植被图斑的部分界线一致。
6. 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对同一现象或同类现象的表达的一致程度。如果同一条河流,在地形图上和在土壤图上形状不同,又如同一行政边界在人口图和土地利用图上不能重合,这些均表示数据的一致性差。
7. 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具有同一准确度和精度的数据在类型上和特定范围内是否完整的程度。完整性主要是针对空间属性数据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完整性不断在完善。针对不同的应用部门对完整性的内容不一样,如:交通部门和房地产部门对房子的认识就不一样,交通部门只要知道房子的位置就行了,而房地产部门对房子就要知道其大小,结构,房主,房价等。可见实体的完整性是地图最难确定的,也是最需要更新的。
8. 可得性
可得性是指获取或使用数据的容易程度。保密的数据按其等级限制使用者的多少,有些单位或个人无权使用;公开的数据则按价决定可得性。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还比较低,数据的可得性已人为制约地图在我国的发展和造成地图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9. 现势性
现势性是指数据反映客观目前状况的程度。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地质状况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由于山崩、雪崩、滑坡、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