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一时,很喜欢语文课,老师准备了提问本,大家把跟文学相关的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老师批注,作答,同学之间互相传阅。
当时纳兰性德有一首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提问老师:这句诗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老师回答:本诗运用了XX修辞手法,表达了XX的感慨,当时读来觉得困惑又扫兴。
那时候,真的很喜欢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一直像初见那样礼貌周到,羞涩欣喜,小心翼翼,视若珍宝该有多好。直到今天,读到《怨歌行》才了解后半句的出处—何事秋风悲画扇,哪怕最后被弃之如敝屣,也仅仅是怨,而不是恨,只是怨秋天的到来,仍然怀念初见时,出入君怀袖的美好,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难过与悲凉。
文学的本质,和哲学是相对的,哲学是把事情不断逼近现实,不断明确。而文学,是从来不给到确定答案,每一个反派角色也有他的爱恨交加,求而不得,会让人与之共鸣,这样的文学才是优秀的文学。
往大了说,文学让人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另一个生命,是不是应该存在,也没有权力让他消失。
进入职场的第七年,之前会有一种对于第一的执着,会认为狼性,目标感,争做第一是销售的使命和意义,后来转岗做管理时,发现自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完全没有办法去理解,那些不想做第一,不能做第一的人,会觉得他们是不优秀的,缺乏目标感的。直到最近两年,会发现只做到第二的人,家境好到三代都不用奋斗,可他照样努力;会发现只做到第二的人,有时间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有个活泼的女儿,满满的骄傲。
才发现,之前的自己不知不觉中好像变成了《红楼梦》里的夏金桂,看不到“菱角的香味”,看不到卑微中不起眼的美。才理解了,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很多事情不是高下之分,只有左右选择不同。
这本书收集了蒋勋十年中“文化广场”这档节目里,对于生活的看法,对于社会伦理,对于宗教信仰,对于官学价值观,对于文学,对于性,对于爱的一些反思,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第八讲《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一种大智慧,对待伴侣应该像鸽子一样,让他飞翔在天空,等着他回来,而不应该像对待狗,加上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智慧的,上进的,有包容力,有道德的,可以让对方不舍离开的一个人。
反观现代爱情里,很多时候恋人之间真的活得有那么几分像狗。
最后还有,“世上只爱你一个人”其实是件可怕的事情,人生命的支点应该是父母兄弟,朋友爱人,甚至路边擦肩而过的路人,都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所有力量都压在一个人上,所有的关注都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