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我们公司一位优秀培训师的美术示范课,我被她的魅力所深深的折服。
这是一节艺术欣赏课。课程主题是“脸”。首先,老师用“脸”相关的儿歌带孩子们走进教室,然后通过提问+手势引导孩子欣赏了4副名画朱塞佩的四季。
我又不想让孩子当画家,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画画?
接下来,她领着孩子们每人用蜡笔和/或其他素材创作了一张脸,最后还请几个孩子自己介绍了自己画的脸。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说了一段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成人往往觉得名画很难理解,不知道出处,不知道内涵,不懂得技法。同时,我们还认为,成人都理解不了,孩子肯定更不可能理解。但是其实我们这一代所接受的美的教育是匮乏的,我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人带我们去感受美,感受艺术。如果我们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
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去接触美的东西,接触艺术,孩子也是可以去欣赏的。对于孩子来说,名画也是画,而“名”是我们成人赋予的。
所以周国平先生讲过她女儿的一件事:四岁时,我拿雷诺阿的画册给她看,让她在喜欢的画页上夹书签,她夹了两张。我又拿米罗的画册给她看,也让她夹书签,不得了,她夹了几十张,常常连续每页都夹,我不得不给她做临时的书签。她一边看,一边兴奋地说:“跟我画的是一样的。”她一下子记住了米罗的名字。我由此相信,幼儿的心智与抽象画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沟通。
由此,我又联想到了他乡的童年芬兰篇中,周轶君哭的那一幕。当她看到旁边的老太太画画,问到:你会画画吗?老太太说:“不,我没有,我只是从小喜欢画画,每周都会画一次。画画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就算你画慢了 ,画得不好,也没有人会责备你,也不需要和别人进行比较。”周轶君听到这,她就哭了。在她,也包括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太多的否定:你画的一点不像,你画的一点不好!
但是画画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表达!表达我们的所见所感。在这个为身份、为成功而焦虑的社会,绘画是一剂缓解焦虑的良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