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教育
宝宝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宝宝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作者: 五爷的阅历声色 | 来源:发表于2016-09-07 22:52 被阅读141次
宝宝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吃过晚饭,在楼下散步,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在打羽毛球,孩子大概11、12岁的样子。

恰巧在我路过时,看到了这样一幅情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孩子打球时情绪并不高涨,耷拉着一张脸。

见此情景,母亲说话了:“打球就好好打,不要吊着一张脸,不然我们就不玩了。”母亲的话音刚落,孩子立即陪上了一副笑脸,游戏还在继续进行。

无法想象孩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但从孩子的回应方式(陪笑)中,可以看到,他在极力的‘讨好’母亲。

我想,这必然是这个孩子在无数次的类似互动中,习得的‘能力’。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讲真,我没见过美国式教育)中的一种。

情景中的母亲本能的认为,坏情绪是个不好的东西,不允许它出现,不问缘由的‘打压’孩子的情绪,情绪无法释放,久而久之,孩子也认为有些情绪是不该出现的,便压抑自己的情绪。

因此,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假装强大的弱者,其实,他们早已失去了情绪表达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留意到,这位母亲采用了威胁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句式一般是——你如果不照着我说的做,就怎么怎么样…换句话说,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在这种互动中,如果孩子不按母亲的方式做,母亲一般会采用丢弃、冷落、打击等方式进行回应。久而久之,孩子便懂得了,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爱,要极力的‘讨好’父母。注意了,“讨好型人格”初步形成了。

一个人在成年后,社交活动中采用的关系建立的方式,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所以,你会看到,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人惧怕权威、压抑自己的情绪也要努力照顾别人的感受、活得小心翼翼、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自我…以上种种,和这个阶段形成的价值观有莫大的关系。

他曾经怎样讨好父母,日后便会怎样讨好别人。

其实,如果抛开心理学的方面不谈,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家长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清晰,也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家长无意识的把在职业世界里应有的权力感,带回到家庭里面,在孩子面前狂讲权力,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怎么样。

其实,这种做法挺悲催的,因为家是一个创造温暖的地方,不是获得权力的地方。

很多父母会把在外面的缺失感带回到家庭里面,就是说,他们在外面找不到权力感,便回到孩子身上去寻找。

那种不确定的感觉,既满足不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家庭里面,对好孩子有一个特别标准的定义---听话。

为什么父母会特别喜欢听话的孩子呢?

因为这是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唯一一层连接,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他们之间的唯一的一层连接就断了。

父母焦虑的是,这个孩子会失控。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少了一层心的链接。

什么是心的链接呢?就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只谈论彼此的感受,心在一起,情感在一起。

可是你有看到,我们的教育里面,孩子是没有机会谈论自己的感受的,不舒服都得强颜欢笑,最起码给我憋回去...都是内伤啊...

所以我说,宝宝看似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相关文章

  • 宝宝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吃过晚饭,在楼下散步,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在打羽毛球,孩子大概11、12岁的样子。 恰巧在我路过时,看到了这样...

  • 宝宝心里苦 宝宝不说

    昨日一整天,各大新闻平台全部在奥运会时段插播王宝强离婚的新闻。各大自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去还原事件的真相!首先有些商...

  • 宝宝心里苦,宝宝要说

    今天不知道怎么了,整个人感觉特别没精神,感觉工作中遇到的这些人,总感觉让人很生气,但是为了同事关系还要假装很友好...

  •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我是那种纵使心里要难受死了,表面也能笑出花来那种人。就算自己被开玩笑感到不舒服也能大笑着自嘲那种。 习惯了,怕自己...

  • 宝宝心里苦

    孩子的童年是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的。在我们小的时候春天看小花,夏天下河抓虾抓螃蟹,秋天打柿子捡树叶,冬天堆雪人打...

  • 宝宝心里苦

    宝宝心里苦,因为宝宝被蜜蜂给蛰了 (ps:没看到蜜蜂窝是我的错)

  • 宝宝心里苦

    但宝宝不说,再大的委屈,也自己默默咽进肚子里。

  • 宝宝心里苦...

  • 宝宝心里苦~

  • 宝宝心里苦

    宝宝心里苦。面对着好强的自己,自己给自己压力。总想所有事情都能完美,即使不完美,也想尽快解决问题……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宝很听话,可宝宝心里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cs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