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个晚辈在亲子关系中冲突的一幕。
饭桌上,父亲要儿子好好吃饭,口气有点严肃;这个3岁3个月的儿子,也以同样口气回应爸爸:你别说话!还跟爸爸一样用手拍了下桌子,同时说到:不要你!
听闻此言,爸爸的脸刷一下拉得好长,说到:你不要我是吧?!那我哪天就不回来了!你要记得你说的话!
哇!爸爸!爸爸!我要你!呃......
上述情景我已经是第3次看到了。这一次我开始忍不住啦,想着这个年轻的爸爸需要心理干预一下,就迫不及待地主动联系他,想跟他聊一聊。结果是,别人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这样的需求!
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刚刚接触心理学不久,那时候的样子好好笑,就和前面的情景很像,看到一个类似情景,就想出手相救,表达关心,想要给予帮助。
心理咨询的一大原则是:不求者不助。个人觉得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类似情况。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冲突,但是中国文化下的人们,对待冲突的态度,往往是回避,或者逃避;总之认为冲突是不好的。
其实,生活中有些冲突,可以暴露问题,让人看到事情的本来面貌,让经历者反思,从而获得成长。
但是,作为旁观者,其实并不能深刻体会当事人的感受,以及当事人经历冲突后的心路历程。仅仅根据自己的判断,理解事情的意义,难免存在不足。
所以,无论你学习了怎样的理论,拥有怎样的背景,只要你对人性有足够洞察,就应该接纳当下的一切,容许人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发展方式,处理自己的问题。
所谓爱,即是这样吧,容许一切自然发生,自然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