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清明假期便结束了。
这个清明节假期,我跟老公开车去了浙江。我们在南湖和海宁这两个地方玩得很开心,第一站是先去烈士陵园祭拜英雄们。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我跟老公回了一趟老家。这次清明节就没有回去,但还是有些想家。特别是看到家族群里发的照片,是姐妹们在油菜花田里拍的。知道两个堂妹都回老家了,主要是给三叔上坟。一个是带着孩子从深圳回来,一个是带着孩子从河南回来。
我想起小时候过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插杨柳。我们一大群兄弟姐妹会聚在一起,大家高高兴兴地去上坟。那时我们都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并不懂得生离死别的意义。我像个“野丫头”一样,在附近采摘兰草花、映山红、刺苔儿……
待听到放鞭炮的声音,我们便迅速跑回到坟头。那里已经被父母清理过树枝和杂草,也重新添上了几锹的黄土。那些坟头里埋葬的祖先,我几乎都不认识。只知道父母让我磕头,说让他(她)们保佑我将来考上大学。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父母也老了。大伯患癌症去世,三叔也突然离世。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之前回老家见到的老人也都陆续离开。
我记得有一年过清明节,那时我还在深圳。QQ上有位素未谋面的老乡,要开车回到湖北广水的老家。他执意要帮我带东西过来,他的热情让我没有办法拒绝。
后来母亲便为我准备了两壶油,还有腊鱼、腊肠、排骨等东西。双方都提前到达约定的地点,最后那位老乡就专门跑到深圳观澜这边。因为知道我感冒一直在咳嗽,还特意送了我一瓶老家的蜂蜜。 他匆忙下车将东西交给我,便跟朋友一起开车回到惠州。
那一刻我因父母对我的无私付出而感动,也感动于这个男孩儿的成熟、热心与善良。
他之前告诉过我,那个清明节一定会回老家。因为他一直觉的是亏欠父亲的,只是那时他已经失去父亲。后来每年的清明节,就只能去父亲的坟前看他了。
我早已忘记当年那个男孩儿的模样,但是我一直记得那天发生的事情。
我也记得那晚打电话回家,6岁的侄子说家里的油菜花开得很漂亮。他问我在深圳是否也可以看到油菜花,他懂事地同我聊天。父亲跟我说村里一位老人前天去世了,谁清明节回家了。母亲则絮絮叨叨地说侄子想我,让我把腊肠挂起来蒸着慢慢吃……
今天晚上打开手机,看到QQ空间“那年今日”的提醒。
那是2021年的清明节,我跟老公开车回到了湖北广水的老家。那是我们结婚后,第一次回到老家过清明。那一年因为疫情不稳定,我们选择留在上海过年。但婆婆当时却住院了,我们在内心感到很自责。
于是清明节的三天假期,我们选择开车回老家。 那是我第一次以儿媳妇的身份去上坟,虽然当时身体有些不舒服。我记得那一天非常热,也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公公。我跟着他一起给祖先们磕头,老公甚至不记得那些坟头。 那天可真热闹啊,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沉寂许久的村庄,仿佛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搬出老家很多年的乡亲们,在那一天回来了。大家相互寒暄着,询问着近况。
我记得祭拜完祖先,父母一直催我们过去吃午饭。对于我们的到来,父母自然是很开心的。母亲做了一大桌子菜,婆婆也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吃饭。每到这时,餐桌上必有蒜薹炒肉和莴笋炖排骨。这两道菜,正是故乡这时候必不可少的美味。
下午哥哥还带我们去山上挖兰草花,没多久便挖了好几株。 吃完晚饭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只觉得那一天感觉很开心。
只是第二天一大早,我跟老公便要开车返回上海了。
我记得车子快要经过广水服务区时,母亲又打来了电话。她说让我们过去吃完午饭再走,但最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失落。我安慰着说过段时间还会回来,后来劳动节和端午节的假期都有回到故乡。
这两天看“三根葱”这个账号最新发布的内容,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特别是那句“常回村看看吧,其实村里很多人都已经成为回忆”,以及“爷爷埋葬这里,爸妈住在这里,我们怎么可能不回家?”
对于这些视频内容,真是越长大越有共鸣的感觉。
以前并不相信鬼神,只觉得那是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这是信仰,是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祭拜,是我们表达敬仰与思念的方式。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她)们的存在,在用无形的力量守护着我们。
或许清明节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们思念、成长、珍惜与陪伴。
清明节,情深意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