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天哪,“中国好男人”的奖项应该颁给他

天哪,“中国好男人”的奖项应该颁给他

作者: 溯源清流 | 来源:发表于2020-03-22 20:44 被阅读0次
清华大学东门口的校训石

您知道清华大学校训的来历吧?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引用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大家,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大家深受鼓舞,从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对,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8年,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先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无论在事业上、在家庭中还是在跟朋友的交往中的所作所为皆可称为楷模。我们先从教育儿女说起:

梁启超教育儿女的方式,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案例,他不仅悉心培养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了满门才俊的传奇。他的九个儿女中有七个曾经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

最为熟悉的建筑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他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次子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幼子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先生

孩子们年幼的时候,梁启超经常让他们坐在小围桌旁,他就像说书先生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古论今,讲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谈话,传递他对孩子们的情爱,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

针对孩子们如何读好书,梁启超曾经总结过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鸟瞰就是粗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解剖是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理解剖,疑难处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指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彻底了解而后已。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梁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他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在梁思永给出满意答案或,梁启超才让他吃午饭。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梁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感情丰富,对子女更是舔犊情深。20岁的时候,大女儿梁思顺出生,他对女儿充满了无限的疼爱。后来,即使相隔万里,父女间也书信往来不断。梁启超给长女的信多达几百封,每一封信中都有“宝贝思顺”“我的宝贝”这样的昵称,即便是死神降临,他也不忘倾诉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在教子生涯中,梁启超极为推崇趣味教育。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乐趣,才有价值。哭丧着脸度过几十年时光,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这样的活法有什么用?”他十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非常尊重他们的意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你会觉得像换了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

梁启超强调学习要劳逸结合,多做游戏多运动。长子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业余爱好极其广泛,是清华大学铜管乐队的队长,还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跳高第一名的佳绩。

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告诉他们“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得知梁思庄在国外英文成绩不理想时,他极力安慰:“你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能在37人们中考到16名,也很了不起了,我很满意,不要着急,只需努力努力就会好的。”

梁启超还时常劝孩子学些尝试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学和人文科学。他说,如果一门太专,容易把多彩的生活弄得过于平淡。生活太单调了,就会产生厌倦心理,这就是厌学的根源。

为了尽快提高孩子们的国学、史学知识,梁启超聘请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做家庭教师,在家中手把手对他们进行辅导。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宋词,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并且还要背。

梁启超晚年十分注重佛学的研究,写下了《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佛理在中国之发展等论著。

在社会上做事,难免有好坏、善恶之分。好事、善事受福报,坏事、恶事受恶报。长子梁思成对此有所感悟,写信给其姐梁思顺说:“感觉着做 错多少事,便受多少惩罚,非受完了不会转回来.”对此,梁启超加以肯定。在1925年7月 《给孩子们书中》说:“这是宇宙中唯一真理”,并进一步用佛教业报学说开导他们:“佛教说的‘业’和‘报’就是这个 真理,(我笃信佛教,就在此点,七千卷《大藏经》,也只说明这点道理。)凡自己造过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报一斤,一两报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和恶是不准抵消的。……(有了罪恶)忏悔,忏悔后固然得好处,但曾经造过的恶业,并不因忏悔而灭,是要等‘报’受完了才灭……其实我们刻刻在轮回中,一生不知经过多少天堂地狱。”梁启超说这番话,目的是要儿女们做善事不做恶事,所以他接着说:“若能绝对不造恶业,则长住天堂”。梁氏称自己“住天堂的时候比住地狱的时候多,也是因为我比较的少造恶业的缘故。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这些话都是我切实受用的所在。”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儒、释、道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交相辉映。正因为有了这些“善恶有报”的信仰,约束了人们不好的行为,减缓了人们道德下滑的过程,才有了今天大法的洪传,人们才能真正的闻道佛法。梁启超是我所知道的按时间顺序来说最后一个真正有信仰(为了有求而假信的,不算)的人。我整理了一下他生活中的轶事,敬请继续阅读!

梁启超及家人:李惠仙(左)王桂荃(右)

家庭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

婚恋传奇

  闺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新婚不久的梁启超夫妇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居。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小姐,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惠仙大两岁,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长女梁思顺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定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有一封信这样写道: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况,并闻卿慷慨从容,词声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後两人在日本得以重聚。李惠仙既温良,又贤慧,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着梁启超和他的家人,在事业上对梁启超也有不少的帮助。

  梁启超生于广东,官话说不好,为此曾吃过不少亏。"戊戌变法"初期,梁启超已名噪京城,光绪帝久闻其名。但在召见他时,因梁启超不谙官话,彼此难以交流,光绪帝大为扫兴,结果只赏了他个小小的六品衔。这也促使梁启超痛下决心学好官话。李惠仙自幼长在京城,官话说得自是流利。自她来日本后,梁启超便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夫妻二人,妇唱夫随,不消多时,梁启超的口语水准大有长进,在社交场合就得心应手了。

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启超与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做了一辈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启超却为此悔恨终生。在李惠仙弥留之际,他对大女儿梁思顺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顺儿啊,我总觉得00那个怪病,是我们打那一回架打出来的,我实在哀痛至极始终不忍说,现在忍不住了,说出来想把自己的罪过减轻一点。"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次子梁思永及家人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小姐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小姐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席将罢,何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小姐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三子梁思忠

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瞭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终于大白,原来那些为自己辩护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这位华侨小姐之手。

临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言道:“我十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一小像,即遂心愿。”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此时已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梁启超,婉劝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说这样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随即言道:"我知道你说的是谁。我敬她爱她,也特别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时我曾与谭嗣同君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说我一颗头颅早已被清廷悬以十万之赏,连妻子都聚少散多,怎麼能再去连累人家一个好女子呢﹖"

次女梁思庄

又过了数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蕙珍,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不敢触及敏感话题。倒是何蕙珍落落大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

  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直接的表白吗﹖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四子梁思达及家人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李惠仙要把问题交给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去处理,因为她知道梁父是决不会同意他娶小的。夫人此举让梁启超着了慌,他急忙复信,求妻子手下留情,并再三向夫人表白,对何蕙珍已“一言决绝,以妹视之”。信中说:

  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馀情缱绻,故为卿絮述,以一吐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一举一动,报章登之,街巷传之,今日所为何来﹖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之人岂能谅我……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形势急剧恶化,斗争十分残酷,他已没有时间沉溺于儿女私情。

  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

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三女梁思懿

"小妾"培育9名子女成材

  据《革命逸史》所记,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还带来了两名丫环,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便被梁家赶出了家门。而王桂荃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李惠仙身体并不是很好,在生过两个孩子之后,得了一场病,为了让梁家更好的繁衍后代,她让梁启超纳王桂荃为侧室,梁启超有些为难,耐不过李惠仙的软磨硬泡。最后同意了。由于梁启超温和儒雅,而且十分有才华,王桂荃十分欣赏他,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

  对于这桩婚事,大概是考虑到有悖一夫一妻制的主张,梁启超从不张扬,尽量讳避。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三姨"或"来喜"。只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值临产时,梁启超在写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称。

  但是,梁启超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惠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

四女梁思宁

梁思成后来回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惠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裏,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

  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头脑中描绘的政治蓝图也由君主立宪制完全转变为民主共和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后,他又站出来反对帝制。梁启超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而使他始终无后顾之忧的,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两位夫人。在李惠仙、梁启超去世后,留给了王桂荃9个孩子。

五子梁思礼及家人

在这之后的岁月裏,王桂荃一人照顾全家上下,梁家的孩子们从王桂荃的身上学得了更多的勤奋。梁氏的9个子女多从事科学工作,并涌现出三位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4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院士,航太专家梁思礼1993年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0”中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她是中国寻常女性的缩影,但她又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文革”后,梁家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轶事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国体问题》。

  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有趣。黄苗子著《世说新篇》,其中有《梁启超写序》,文曰:“蒋百里先生为著名军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他留德归国后,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涌,序成也是五万字,觉得不好意思,便加写一短序,而把长序改为著作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作序。”(摘自《应用写作》)纪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哪,“中国好男人”的奖项应该颁给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av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