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星期,我参加了一个演讲会,和他们做了 speech craft——一种工作坊式的分享。话题是 body language,也就是肢体语言。我作为访谈嘉宾,对他们做采访。过程趣味十足,他用粤语,我用普通话,我们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话。他是一位从事演讲几十年的老会员,肢体语言和演讲表达几乎是信手拈来,他自己也声称,从未做过准备。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探讨:究竟是否需要方法、技巧和套路?他亲口说,不需要。他是一个反套路的选手。曾经,他也在比赛中获奖,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对这些套路渐渐失去了兴趣,对竞选官职之类的事,更是毫无兴趣。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场交流。
整个 speech craft 的过程让我有了一个发现:在演讲圈里,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赢得比赛,而这些老前辈高手们,却已经集体走向“反套路”。
最近,我也做了大量演讲培训,发现反套路的方向才是对的。回想最初学习演讲的时候,没有门道,心里慌乱。你会想:谁不会说话呢?可如何说话,才能让自己有信心?于是学一些技巧,懂一些套路,确实令人踏实。但一旦陷入技巧和套路的框架,便是另一种状态——被束缚,被限制。
所以,这时就需要打破技巧与套路。归根结底,不就是“说话”吗?表达你真正想表达的,说你真正想说的话。
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有时候,你看演讲比赛,本来觉得精彩,久而久之却生出反感,感觉不自然。但究竟哪里不自然?是因为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原来其中暗藏深意,不可言说。
日常应学习的说话能力,有两种。第一种是高频次、必须说对的——这是你的专业,需要反复打磨。比如自我介绍、产品介绍、故事叙述,以及那些需要说服他人的场景。第二种是即兴能力——在任何场合,别人说话时,你都能顺畅接话。这两种能力若能掌握,职场中已足够。
练演讲,可以先练这两种能力,但也可以训练另一种——我称之为“昙花一现的能力”。比如演讲比赛,你要把自己那一天包装得格外完美,但过了之后,很少再重复使用。因为下一次,即便再上台演讲,你大概率也不会再讲同一篇稿子。这种能力,是在极短时间内备课、完成作业,并能自信上台的锻炼。
工作中,也会有高光时刻。比如得奖,或者接待久未到访的大客户,亦或数年一次的重要汇报。有些人天生适合“昙花一现”的表达,一遇到比赛或重大场合便来劲——俗称“人来疯”。另一类人,平时言之有理,但到了关键时刻,反而力不从心。我可能属于后者:水平不错,即兴也行,但要我追求“昙花一现”,总提不起劲,不想在那种场合与人争高下。
所以,让我去比赛或上电视节目,往往会显得有些拉垮。当然,我并不是说“昙花一现”不好,它有其闪光与正面的意义。但我明白了:我的重点,应放在提升系统性能力——那些常用的高频演讲,以及系统性的即兴表达。而对于“昙花一现”,若有人需要,我会倾尽全力,但更愿意推荐:把这一瞬的闪光,转化为未来可反复使用的黄金素材,成为终身受益的表达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