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道经】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²乎?虚而不屈³,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字面解析:
- 刍狗:草扎成的狗,见于祭祀,用完即弃。
- 橐龠:tuó yuè,风箱。
- 屈:通“淈”, gǔ,枯竭、匮乏的意思。
笔记感悟:
-
问:纳尼? 有没搞错啊?提倡“不仁”、把万物和百姓当成“刍狗”对待?
眼前是不是超有山崩地裂、瘟疫横行、地震海啸洪水肆虐;商纣、炀帝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画面即视感?答:错了啦,您这是曲解文义了呀!!!
老子所倡导的“不仁”,并非不仁慈、不仁爱;而是无所偏爱、不过度干预。应理解成: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任世间万物自枯荣;圣人也应效仿天地,对百姓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主宰或强制,使个体依照自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得到充分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
- 天地如同风箱一般,看似空虚,却并不匮乏,一旦鼓动,风自内生;
得道的圣人,胸怀坦荡,自然而然地作为,便“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从不高调标榜他的仁爱慈悲,也不憎恨所谓的“恶人”。如第二章所述,世间的是非、善恶、祸福、美丑,均是因缘际会自然而生、相对而言,并无绝对的界定。所以,明善恶,却并不执着于善恶,是破执的入门。
“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2019年热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 强动不智,不如抱守清虚、无为不言。
问:“不言”该如何理解呢?是不是整天闭紧嘴巴,啥都不说呢?
答:非也。只说应该说的,说完便停止,不可多言。
“不如守中”里的“中”,不是儒家讲的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含有“无数”之意。用过多严苛的法令说辞来压制人民,会遭到失败,不如虚静无为、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