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伦达是国外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艺术家。
在一次重大的表演时,他意外坠落。
事后妻子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在丈夫去表演之前,我心里面就有不好的预感。因为他反复强调这次表演的重要性,强调自己一定要赢。他有别于以往表演时的轻松自如,而是异常紧张,害怕这次走钢丝可能的失败——我以前从未见过他如此失态”。
他的悲剧性事件不仅震撼了世界,也在心理学领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与研究。
这就是所谓的“瓦伦达效应”,描述因过度关注失败的后果而导致的实际失败的现象。
太渴望得到,太想达到完美……
这些强烈的需求感,只会让你情绪不稳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过于关注可能失败的心态侵扰了他的专注力和平衡感,导致了他最终的不幸结局。
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迪安(Costa, P.T., Jr.)和麦克瑞(McCrae, R.R.)的研究指出,个体在面对压力或高度风险任务时,心理焦点的偏移会对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瓦伦达效应”不仅限于高空走索等极限挑战,它在生活中亦无处不在。很多人在重大考试、工作项目或人生重大选择中都经历过类似情境。
他们受困于担忧失败的后果,而非专注于将事情做到最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将这一现象比喻为“心智定式”,即因过度关注某一结果而使心理预期自我实现。
如何超越瓦伦达效应的桎梏?
最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而不是结果。
运用正念(mindfulness)技巧,如冥想和专注呼吸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在执行任务时的专注度。
同时,通过设定分阶段的小目标,逐步实现最终目标,也有助于降低对全局失败的焦虑。
在生活中,以下几种策略可能帮助我们规避瓦伦达效应: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将注意力转向如何更好地完成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分担心结果。
正念习惯:通过每日练习冥想或专注呼吸,提高自我觉察和当下专注能力。
设定小目标:分解任务,逐步完成,降低整体目标的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