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总想做很多事情,可忙忙碌碌下来,却发现并没有多少收获。
我常常会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总觉得时间很不够用。要做的事和要学的东西太多,我每天都是手忙脚乱的状态。
于是,我开始效仿那些火到不行的计划表。写密密麻麻的安排,给自己贴励志语录,星标特别注意事项,还规划到每个星期,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
我幻想着,每天榨取自己十小时,一年便可成大事。不幸的是,我发现计划执行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原因在于计划表的时间分割得过于精细,不容许误差和特殊情况,和我自身的学习情况也不太符合。
借鉴他人的日常计划表,并没有让我得到跟别人一样的成效。我始终无法到达那种从容不迫的状态,精密的待办清单仿佛像一条一条的小鞭子,在我身后敲打,令我筋疲力尽。
为了更好地提高效率,我有三个星期没有走出过校门,放弃了自己坚持最久的慢跑习惯,阅读的爱好也被搁置,生活渐渐成了一团乱麻。
对时间稀缺的恐惧,让我终日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管理时间的捷径上,反而失去了最基本的体验生活的能力。
后来,我不再刻意关注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开始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完成手头上的事情,才清楚地意识到最好的时间管理方法,并不是追着时间跑,而是找准自己的成长节奏。
时间管理的本质,不是对时间进行管理,而是对自己那些紧迫、求快、以及焦虑的心态进行管理。
管理时间,不如管理自己。
曾看到一则网友留言,经历与我类似。
网友是一名工薪族,38岁,未婚。不惑之年,事业没有起色,独身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又赶上公司不景气,她内心焦躁不安。
为了不被“清理”,她开始与时间赛跑。她搜寻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技巧。从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开支,到制订周计划年计划;从大任务分解,到软件辅导专注,尝试过许多时间管理术。
按照这些法则,她把90%的时间规划都放在工作上,早上七点多到公司准备早会内容,白天做产品、提方案,下班后回家,还会干到零点。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每年休假不超过半个月。压力太大,导致她身体越来越差。一次早会上,她正演示着产品方案,脑袋里响起嗡嗡声,有些站不稳,晕倒了。
调养,休息,工作暂时中断,生活又成了一团乱麻。
卸下一切的她,终于明白,人是没有办法追着时间走的,时间只会一如既往地流逝。越想追赶时间,越追不到时间。
过分纠结短时间内的产出,很容易出现焦虑心态,于是不断地消耗自己,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问题。
把精力聚焦到手头上每一件小事,把心思放在自己的进步上,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够了。
与时间赛跑,不如与自己赛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