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图源网络,侵删
我一开始也觉得大家都很反感大道理,但另一方面某乎上关于“大道理”的提问,关注的人又如过江之鲫,比比皆是,这实在是很矛盾。
某乎截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某乎截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可见,大家反感的并不是大道理,而是被人拿大道理来说教。
但凡大道理,因为条件的条件的条件,鉴于因果的因果的因果,不是ta自己悟到的、觉到的,你硬塞给ta,ta接不住,即便接住了,也不会用。
这就是“知道”与“证到”的区别。用佛家的概念来讲,大道理都是“比量”,而非“现量”。
用一支笔来举例好了,我用语言文字来向你形容这支笔的形状,长度,颜色等,这都是“比量”,哪怕我再怎么形容,打比方,你对这支笔的感受也只停留在非常初级和粗浅的认知上,唯有你亲眼看到这支笔,触摸它,拿起它,并用它写一写,涂一涂,画一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支笔到底怎么样,这是“现量”。
“知道”是“比量”,“证到”是“现量”。
所以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了吧?因为你只是“知道”很多道理,而非“证到”很多道理,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再说回为什么很多人都很烦别人说大道理?巧用四象限思维来看的话,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
1、说的一方“知道”,听的一方“知道”。这种情况,好比两个盲人在摸象,甲摸到象的大腿,说大象是柱子;乙摸到象的耳朵,说大象是扇子。两个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说服不了谁,争了个面红耳赤,但其实只不过是鸡同鸭讲;
2、说的一方“证到”,听的一方“知道”。这就很考验说的一方的水平了,如果ta能秉持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听的一方不但不会烦ta说大道理,反而会因此大受启发,说不定也能“证到”。但如果说的一方不讲究方式方法的话,也是枉然,该烦还是烦,除非闭嘴不说,因为一说就错;
3、说的一方“知道”,听的一方“证到”。这种情况,没什么好说的,真要说的话,我只能说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4、说的一方“证到”,听的一方也“证到”。这种情况可以说少之又少,堪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两个人碰撞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的。当有“真理越辩越明”,“相逢恨晚”之慨。
但现实中,以第1种情况占绝大多数,不烦才怪。
以上,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