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之十四: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潘石屹
人物采访之十四: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潘石屹
2009-02-06 22:52181纪实作品集
潘石屹:一个建筑时代的都是童话
潘石屹人称老潘,甘肃天水人,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但身手头脑均敏捷矫健。年过不惑,吃过文革的
苦,享过改革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无论说话、做事还是行文,老潘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敢说敢干敢负责任,喜欢创新,没有权威意识。一个基本娱乐化、善玩概念、精于策划的地产商人。
SOHO中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价值、另类的思想和不同的活法
一个日本建筑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20世纪就是中国更确切说是北京的建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一对可资时代记录的人,他们就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潘石屹夫妇。
2005年4月21日,我们见到刚刚被《财富》评选为25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的潘石屹。潘石屹依旧是恬淡的笑容,缺了摄影技术的美化作用,生活中的潘石屹俨然邻居大妈的儿子。没有多少“领袖”的派头,但潘石屹的办公室却是我见过的最独特的。每一个走进现代城18层SOHO中国有限公司大门的人,都会被几百平米的空旷大厅所迷惑,被那种空旷、亮丽和前卫的感觉所震撼,流动而开放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里都洒满了阳光和艺术。它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必须有一种生活,来演绎观念的美丽。
和潘石屹谈话,更像拉家常,潘石屹夫妇于1995年创办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就决定以日本“居家工作”(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理念来推广项目,将居家和办公地点合二为一,也就是所谓的SOHO。他们后来把公司命名为SOHO中国。
SOHO现代城的出现,被视为一次“住宅的革命”,它提出了混合使用空间和“房屋品种边界模糊化”的概念,改变了以往人们津津乐道于几室几厅的习惯。SOHO在潘石屹的理念中,与其说是一种住宅和生活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情,一个让生命呈现立体感的空间。SOHO现代城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变化着表情的年代和城市里,SOHO中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价值、另类的思想和不同的活法。因此,潘石屹被誉为中国的SOHO之父。
2003年。建外SOHO脱颖而出,如果说SOHO现代城色彩大胆绚丽,给灰蒙蒙的北京城增添几多色彩的话。建外SOHO却遵守着“及少主义”,可理解为必需性,也就是说,整体中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同样重要,越少的元素意味着越多的空间,并且更加舒适、有效和优美。如果说SOHO现代城和建外SOHO是中国现代住宅建筑的新里程碑,而SOHO尚都则是寻求一种艺术的线条,张扬的理念,不规则的时尚。那么,长城脚下的公社就是一个建筑时代的都市童话。
长城脚下的公社,最初的构想诞生于2000年,而张欣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建筑来自于一个出类拔萃的观念,则更早一些。
张欣,60年代出生北京,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en 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994年“海龟”张欣和“土鳖”潘石屹结婚,开始了他们在建筑领域的黄金合作。
每做一个项目,张欣都是先有一个感觉,感觉应该做什么样的,把这种感觉具体地表达出来,变成很物质的实体。然后再从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个最优秀设计师,给建筑师一个支点的同时,还告诉他社会的前瞻性。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SOHO中国最具创意的项目,位于水关长城静谧的山谷,是由12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2002年长城下的公社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建筑展上展出,张欣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2005年4月,我来到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一座山间别墅,和青翠的大山一起用安徒生童话的方式,向前来投奔她的人们静静地诉说着美丽和青春。
杂碎时代:无可理喻之潘石屹
狄更斯的《双城记》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无疑,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复杂难辨的时代,市场经济的颠覆性力量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潘石屹给这个时代下了一个有意思的定义——“杂碎”时代。但我们要给这个杂碎时代的商界领袖潘石屹下一个定义却很难。古时候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任何一个狭隘的角度解释潘石屹都会有类似的嫌疑。任何角色定义都不能包罗他的丰富或者“杂碎”:他兴趣广泛,在工作之余喜欢摄影、写作、参禅、研究易经。有人调侃说潘石屹是房地产开发商里拍照片最多的,是摄影师里最会参禅打座的,也是参禅人群里盖房子最多的。
在潘氏理论中,商人和人的关系就像化合物和元素。比如氧,可以与铁化合生成铁锈或者四氧化三铁,也可以和氢化合生成水。因此他尽量想做一个元素,可以拍照、可以建房子、可以做商人,当然还有出书。他说,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专业特征太明显,就会阻碍他体验生活中原本丰富的东西。如果一个商人除了赚钱外,对别的事情都没有了兴趣,他就不能体会到很多别的乐趣,生命内涵也会因此大大缩水。
有一次在新浪网聊天室,有个网友问他活着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体验生活,他的回答是:“赚钱也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有个著名建筑师对潘石屹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潘石屹说还不够纯粹。他觉得应该去掉所有的定语,只留下一个“人”字,活出人的本色就很真实,就很好。
在商业活动之余的大部分时间,潘石屹总会思索一些人与宇宙的宏大主题。禅宗、哲学是他心灵最踏实的去所。有人曾经问他对钱怎么看,他的回答很质朴:“我觉得是个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题,原先没有钱的时候,钱在我心目中非常重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现在只是个数字。”
《南方周末》曾经搞过一个“向西50里”的调查活动,结论是只要你从繁华的都市向西走50里,教育水平、就业、收入、文化消费等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说明中国目前的繁荣还很脆弱。潘石屹来自西北甘肃,自小在苦水中泡大,深知中国社会现状的落差,《南方周末》的这个活动给了他启示,加上他车上装有一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经纬度比较熟悉,便决定来个“向西50°”,从北京往西,对中国做个横切面观察,看看这个横切面上不同地区人的生活状态。可是查了GPS才知道,从北京向西50°已经是阿富汗了。这样不但签证手续麻烦,而且阿富汗战局不稳,万一与本·拉登不期而遇可不好,于是改为向西25°,从北京到新疆的乌鲁木齐。
有人问:“要去开发大西北吗?”潘石屹回答:“没有。”问:“卖房子去吗?”回答:“没有。”问:“你去访贫问苦吗?”回答:“没有。”问:“那你到底要去干什么?”潘石屹回答:“什么也不干,没有目的性的行走可能会使生命更有意义”。
有人问潘石屹,希望人们在想起他时会联想起什么?地产投资家?精明的商人?抑或是个哲学家?他答: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丰富就好。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说“潘石屹是SOHO现代城的总经理”,那我就太悲哀了。
但在很多时候,潘石屹常说自己是农民,他的解释是:“我说自己是农民,是因为我身边的人,像建筑师、员工和老婆,他们都太现代了,所以我就像梁山好汉一样竖一竿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面旗就是我是农民,我想农民的精髓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关于读书及其《杂碎》
2005年3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栏目邀请了两位佳宾谈读书,一位是《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牛文文,另一位就是潘石屹。主持人沈冰问潘石屹,你每天或者每周花多少时间读书?
潘石屹的回答是:不怎么读书,读得很少,有两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让我不要忘了历史,另一本书是一个韩国人写的《商道》。有的时候,我们往前走一走就迷茫了,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商道》这本书让我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但其实我们了解到,潘石屹读的书很多,也很杂。尤其喜欢研读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精粹的经、史、子、集,并且有他独特的解读方式。在谈话中,他用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释他的建筑自然主义。
2005年初,潘石屹为SOHO尚都出了一本售楼书《杂碎》。但妙就妙在,这本书几乎没有提到楼盘什么事,而是选取了15个与都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和角度,诸如“真名牌假名牌”、“小资”、“网络”、“SOHO”、“全球化”、“偶像”、“男女关系”、“流行杂志”、“建筑年代”、“堵车”、“北京人外地人”等等,表达了著者对城市文化、时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独特视角与关注。
《杂碎》是一本书,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在这个繁华而颓废的时代里,有的东西需要我们记住,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忘记,潘石屹用建筑的方式给了这个时代的我们一些独特和新鲜的记忆。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