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之干谒

微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之干谒

作者: 高高_02c9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20:00 被阅读0次

《长安十二时辰》实在是有着强烈的美剧风,看的时候,总有些恍惚,但又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很好还原当时历史风貌。

解释一下“干谒”,熊逸的解读

唐朝的科举绝不是考验单纯的应试技巧,考生们还必须提前来到京城,打通各种达官显贵和文化名流的门路,求得欣赏和引荐。只要关系能打通,几乎就算成功了一半。
从朝廷用人的角度来讲,这样搞其实也不能说没有好处,因为打点关系的能力特别考验情商。而一个情商太低的人,哪怕能在书面考试上出类拔萃,怕也不是做官的好材料,将来平白惹出各种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拉关系、走后门,当时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干谒(gān yè)。唐人高适写过一首《行路难》,最后两句是“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一个人再有才华,但只要不肯去学干谒的手段,读再多的书也是白费。高适这样讲虽然有点反讽的味道,却不失为唐朝社会的客观写真。
在各种干谒手段里,最有诗人风格的一种叫作行卷,就是把自己的诗文作品精心挑选出来,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笔墨认真誊写下来,投献给权贵和名流,期望得到后者的赏识。
投献的过程其实很有几分凄凉,我们可以看看杜甫的一段回忆:
“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bèi)马听晨鸡。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狂歌行赠四兄》)
这是描写长安城里一连下了十天秋雨,街上到处泥泞,但杜甫和一群考生早早就准备出发了,在达官显贵的府宅大门还没有开锁的时候,杜甫和那些考生们就已经人挤人地守候在门口了,真是一副狼狈相啊。
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到这种地步多少有些丢人,所以他们为行卷取了一个很美丽的雅号,叫作“求知己”。这就意味着,诗人在想象中把自己和权贵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两者虽然身份悬殊,但心心相知的境界是可以超越一切世俗阻碍的。
看看古人,信陵君贵为魏国国君之下最有权势和身份的人,侯嬴和朱亥却不过是魏国都城里的普通百姓,他们却可以肝胆相照,以义气结交。再看看张释之和王生,张释之既然可以放下身段为王生系好袜带,那今天的贵人们也一定可以。
唐朝的权贵们确实也很重视前来行卷的考生,因为这正是投资潜力股的最佳时机。谁的眼光好,举荐的考生将来够优秀也够知恩图报,那么谁的政治势力也就越大,发言权也就越高。
所以权贵们的挑选标准,明面上一定是才华,但暗地里也难免会有世俗的考虑,要选那些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如果从行卷作品里,从某个考生已经流传开来的诗作里做出第一轮的筛选,“感君恩重许君命”这种调性显然更容易受到青睐。

我看到第三集,有其他的再解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之干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uk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