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从来都是这世间亘古不变的神曲。与之相看,在通往爱的唯美之路上,竟还展现着另一种涅槃似的爱,如飞娥扑火般地奔向那灵魂的救赎之地。
我们今天要读到的小说便是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她生命里所经历过的那段凄美,动人的暗恋故事。
小说在开篇部分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四十一岁生日这天收到的一封来自于一位陌生女人的信件。当R先生打开这封既无寄件人地址,也未曾署名寄件人姓名的类似手稿的信件,跳入眼帘的竟是那样一句让他感到匪夷所思的话:“你,一直都不知道我存在的啊!” 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家R先生开始慢慢读起了这封奇怪的来信。
那么,这个陌生女人到底是谁?她又怎会向R先生写出这样一封信呢?
让我们跟随着茨威格细腻的笔触,进入到陌生女人的童年时期。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啊?
父亲的早逝,母亲那懦弱,卑微的性格;邻居的凶狠,霸道。以及母女倆仅靠着微薄的养老金来度日,彼此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
所有这一切,让女人在童年时期便过早的品尝到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同时,也在她那颗幼小,孤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那个缺爱的世界里,女孩渴望着爱的抚慰,渴望着有人能在乎她的情感世界。但是,在她的整个童年时期,却从未有人给予过她一份完整的爱。
直到有一天,隔壁搬来了一位年轻,帅气的作家。也许是因为女孩平日里厌倦了被孤独和寂寞的生活气息所笼罩着,作家的到来无疑为她旧有的生存环境增添了一丝新鲜感。
虽然每次偶遇,在作家眼中,她不过就是个邻家女孩,更从未在意过她的心思。可她依然被他的风流倜傥所深深地吸引着。为了能见到作家,常常在自家门上的小孔里向外窥视,以此观察他的生活举动。就连在读书上,对作家的崇拜感,也成了一个十三岁女孩努力学习的动力。
女孩对作家的感情与日俱增,而作家对这一切却浑然不知,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行进着。对于女孩所付出的纯真,热烈的情感从不在意。
终于,女孩由于母亲的改嫁,很快就要搬至因斯布鲁克去。在搬离维也纳的前一个夜里,她站在刺骨的寒风里等待着作家的归来,为的是能见上他最后一面。而她等来的却是耳边一阵阵打情骂俏声。对于作家来说,这一夜,女孩是如何熬过的,他是永远都不可能去体察到的,因为他从来就没爱上过这个邻家女孩。
无法治愈的童年时期所折射下的生活阴影,至始至终都占据着女人整个的人生状态,越是孤独的灵魂,越是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内心压抑的情感,让她无从释放。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个人走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原始的情感,如岩浆般喷发出来。而对方却置若罔闻,无所回报。以至于,她独自走入了那个凄美的单恋世界。
在女人成年之后,再次和作家相逢。并一起共度了血脉相连的三个夜晚。而她也从女孩进阶到了女人,并怀上了和作家的骨肉。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女人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自己的决择。
为了爱,女人选择了隐忍;为了爱,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地去承受即将面临的诸多磨难。为了爱,她不想给作家带去任何沉重的负担,也不愿意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只想把孩子生下后,尽心尽力的扶养他长大。直到有一天,她希望母凭子贵,可以骄傲的站在作家面前来认可她。
也许,她从未觉得自己的爱是卑微的。尽管为了生存,也为了将来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得已去出卖自己的肉体。但她的灵魂深处却从未抛弃过自己的尊严,被叛过所爱的那个人。始终如一的坚持着爱的信念,与世俗的狭隘,偏见抗衡着。
在多次和作家偶遇后,依然未能让作家认出自己便是曾经的邻家女孩。女人便想起了最初和作家共度的那三个夜晚。他曾以白玫瑰相赠予她。于是,为了让作家以后能想起她 ,认出她来,女人决定在作家每年生日这天给他送去一束白玫瑰。而结果依然没有如她所愿。
故事的尾声,作家R先生在看完信之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中。他开始慢慢搜索起那些记忆碎片,但那邻家女孩的面貌,在他脑海里,依然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正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在这场爱情的荆棘丛中,始终都只有女人一个人在瑀瑀独行着。即便是付出了所有的感情,却始终还是爱而不得。而她依然心向往之。
诚如林清玄的那句话所说“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任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