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山中呈现出一派醉人美景。一片雨云飘然而至,挡住了阳光,山雨欲来。此时走在草木掩蔽的山径,又别有一番趣味!热情的主人用如此美景来挽留客人,谁能不心动?亲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跟随张艳老师一起去诗中感受主人所描述的迷人景色吧。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在美丽的诗情画意下,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诗人张旭他没有彩笔,但他却能用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情深意切的挽客春景图。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意情意境就用快乐的心情,绽放的笑脸,朗朗的吟诵,精美的图画,来迎接这初春美好的早晨。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瞧!《山中留客》这首诗的山中美景在不同孩子的手中绘出了不同的山中美景图。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惊叹孩子们的画技!班级59个孩子,全部在课前绘画完成,大部分孩子被评为优秀作业。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游客赏景留山中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游客赏景留山中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游客赏景留山中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游客赏景留山中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