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因为天资聪颖,比较其他小孩更显灵性,所以人见人夸。我变得骄傲,我想这也是我骄傲的起点,这骄傲是别人给我的。
少年时,我虚荣心无制,与人则必争长短,让普通人更显拙劣不堪,则使己更加骄傲,这骄傲是从别人手上抢来的。
如今,阅尽千般,心有所悟,对不断争抢的虚荣“耐药”,也曾碰壁之后长久厥倒,我逐渐学着不再与人比,竟反过来给别人一点骄傲的体会。心性又重回了初生之时的宁静,重新审视自身,我竟觉得比以前更加引己为傲。
这便是我要与大家讨论的品性之境界。
我很感激,能在生命的很早时读到先贤的一生智慧。虽然当时压根不懂,但正如所有劝解者本心独白一样:“这些道理我告诉你,即使你现在还不太懂,但我还是该告诉你,只等你以后懂了。”我想说,当你在成长的过程中,真的因经历而与这些道理产生共鸣时,你也会有这种心路。而这篇文章也完全不是道貌岸然的说教。
这次想说的道理类似文王的贲卦,分析人从开始的连脚趾都注意打扮,再到最后的白贲,即不打扮。又如老子大音希声,又如马克思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升华即是否定之前,回到最初。
一位挚友跟我抱怨:自己去给予爱,却久久得不到回应,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曾刻意去与人争,当发现别人对你不以为意时却是最无趣时,我想好多人会有这种感觉甚至想说,“我明明付出了感情,对方竟越来越不在意,反而觉得理所应当!”我能体会那种失望。
我试着分析了他的爱的品性境界,便是第二品,许多人在的这一阶段,只是方向有些不同。
如果把爱或温柔如骄傲那样分成三品,第一品则是初生的我们因给人以美好希冀而获得爱。
第二品则是否定了前者,随着我们长大,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回馈别人的爱,就像我的朋友抱怨的那般,可能是因为我们本身不再可爱,收到的爱会越来越少,这时候好多人则会有同样的想法--刻意追求。
我们可以花枝招展,可以无病呻吟,可以自闭而假装自爱。总之这种爱是类似于我之前的掠夺,终招厌恶。
第三品则是最终品性的爱。即爱所有人,而不计较。这两个条件,我想,对于本人,当你达到第三品性时,你心中最好只想着前者,而对于旁观者,更重要的是看到后者。反观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没去计较。真的心境平和。
这三品的关系,正像是爬了两层步梯,你到第二层时,是否定了第一,第三层时是否定了第二,当你在第三层时你向下望去,会发现正在的下方是第一层,说明你的心境回到了初始的赤心(请不要多想这是否聪明是否傻)。
我朋友是要比第二品稍高一点的,他肯去尝试付出,然后去期待回报。我想说他的期待是错的,因为这期待虽是人之常情,但也常使人心伤。我问他是否愿意提升一下,只去爱,但心境要放平和,他说暂不能。我心中是很担心的,我想好多人都曾尝试过去爱,我也知道好多人都浅尝辄止,这样他可能回到第二品,也将一直不肯尝试再次升华,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都在第二品的原因之一。
再次强调,提升自己品性境界的根本是心境,我想一个真正不计较的人是难能可贵。就像皮埃尔一生都在想着怎样去让别人更好,无论他是堕落的小名还是名流香饽饽,也无论是被妻子背叛还是收获娜塔莎的爱。这心境,我想,是让他自己感到幸福的,至少不会让他产生怨气甚至戾气。
我本想把宝玉定为第三品,后觉得他应该是第一品,因为他的确始终都只知道去爱而不求爱,也从不缺爱。他没有像我们许多人在第二品中纠结过,甚至被讨厌过。他不用学习什么是真的爱,他就是真爱本身。我想宝玉是幸福的,不成长就定格在的最高,这比第三品还要幸福。
当一个人能有让别人因自己死而泪成河的自信时,那是多么令人羡慕。
这些送给认为自己在第二层并感觉累的朋友。
这样,大家也许都能说出,感情中,爱与被爱者哪个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