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讲——千年智典的永恒光芒
今天我将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去探访一部两千五百年来令无数英雄竞折腰、让东西方无数智者奉为圭臬的奇书——《孙子兵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若论哪部兵书能跨越时空、穿透国界,成为永恒智慧的灯塔,非《孙子兵法》莫属。今天,就让我跟随薛国安将军的灼见,从源头开始,细细品读这部"兵学圣典"的诞生、其作者孙武的传奇一生,以及它在古今中外掀起的智慧风暴。
一、传奇序幕:一部兵书与一个谜一般的名字
翻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太史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充满戏剧性的记载: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好一个"吴宫教战"!孙武用两位宠姬的头颅,不仅瞬间树立了军法的无上威严,更向吴王乃至后世昭示了其兵法的核心精神:法令如山,令行禁止,为将者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与决断力。这段记载虽如小说般精彩,却成为孙武形象最鲜明的历史定格。然而,历史的迷雾也随之而来。司马迁言之凿凿的孙武事迹,在更早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中却几乎无迹可寻!这巨大的反差,构成了孙武生平的第一重谜团。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这个千年悬案——孙子是否即孙膑——才终于尘埃落定:孙武、孙膑,实为两人!两部兵书!
那么,这位神秘的孙武究竟是谁?综合《史记》、《吴越春秋》等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人。他出身将门(陈国公子完奔齐后改姓田,其支系因功赐姓孙),生长于军事世家,目睹了齐国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如田氏、鲍氏、栾氏、高氏四家倾轧)和诸侯间无休止的征伐。薛国安将军在其《孙子兵法精解》中深刻指出:"孙武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时代,深刻洞察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和制胜规律,才得以超越具体的战术层面,提炼出具有永恒哲学高度的战争指导原则。"
孙武的成名离不开一个重要推手——同样因避祸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吴越春秋》载,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即阖庐)雄心勃勃,为报父兄之仇,"七荐孙子"于吴王。伍子胥对吴王说:"(孙武)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正是伍子胥的慧眼识珠和不懈举荐,才让孙武得以在吴国施展抱负,留下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辉煌战绩。然而,这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圣,其晚年归宿却如流星般隐入历史的夜空,再无明确记载,这成为围绕他的第二重历史迷雾。
二、十三篇的宏阔格局:一部超越战争的战略哲学
《孙子兵法》虽仅十三篇,区区六千余言,却构建了一个恢弘、深邃、逻辑严密的战争哲学体系。薛国安将军精辟地将孙子的核心思想概括为"道胜五事,谋攻全胜"八字箴言。这绝非简单的战术指南,而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战争的宏图伟略。
1. 道胜:战争胜负的根基在战场之外
孙子开篇即振聋发聩:"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战争不是儿戏,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如何"察"?孙子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根本要素——"五事七计":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计篇》)
薛国安将军对此解读得极其深刻:"'五事七计'中,'道'居于首位。这个'道',就是政治,就是民心向背!孙子把政治清明、上下同心视为战争胜利最首要、最根本的条件。这与后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一脉相承,闪耀着穿透千年的战略智慧。" 他进一步强调:"孙子不是孤立地看战争,而是把战争放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自然、人才、制度等宏大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这是何等超前的系统论思想!" 吴国能破楚入郢,越王勾践最终灭吴,无不是"修道而保法"(《形篇》)、争取民心、积蓄国力的结果。
2. 谋攻: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
孙子对战争有着极其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厌恶无谓的消耗战,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于是,他提出了千古流传的战争境界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薛国安将军对此击节赞叹:"这是孙子思想的精髓所在!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胜'!通过高超的谋略(伐谋)和巧妙的外交(伐交)瓦解敌人的意志和联盟,使其不战而降或不敢战,这才是'善之善者'。" 他引用了越王勾践灭吴的经典案例:勾践战败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对内励精图治,收拢民心(修道);对外麻痹吴王(如献西施、巨木),贿赂佞臣伯嚭(伐交),离间吴国君臣(亲而离之),最终在吴国北上争霸、国内空虚时一举灭吴。这正是孙子"全胜"思想的完美演绎!
3. 诡道:基于"知彼知己"的灵活制胜
孙子深知战场瞬息万变,绝无死板教条可循。他提出了"兵者,诡道也"(《计篇》)的著名论断。然而,这"诡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根基在于"知彼知己":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薛国安将军特别强调:"孙子的'诡道'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信息(知彼知己)基础上的高度灵活性。'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差、认知差,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最终在敌人最薄弱、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给予致命一击。"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妙计,正是对先祖孙武"诡道"思想的杰出运用。
三、智慧长河:跨越时空的全球回响
《孙子兵法》自诞生之日起,其智慧的光芒就从未被华夏大地所独享。它早已化作一股思想的洪流,奔涌不息,泽被寰宇。
1. 华夏沃土:帝王将相的枕边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孙子兵法》被历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奉为圭臬,并不断加以注解、运用和发展。
曹操是史载最早为《孙子》作注之人。这位"运筹演谋"(《三国志·武帝纪》)的枭雄在注中感慨:"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其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奇袭乌巢,正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与名将李靖论兵,留下《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其中对《孙子》推崇备至,特别强调"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其虎牢关之战,以数千精骑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深得孙子"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的精髓。
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撰写的《纪效新书》,处处闪烁着《孙子》的智慧。他尤其重视"法令孰行"、"士卒孰练",强调"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此节制之兵也。"(《纪效新书·束伍篇》),是对孙子"治众如治寡"(《势篇》)组织原则的实践升华。
毛泽东更是灵活运用《孙子》的大师。他指挥的四渡赤水,被赞为"神来之笔",其精髓正是孙子"避实击虚"、"以迂为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绝妙体现。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孙子》名言,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 东瀛浸润:日本武家的"圣经"
《孙子兵法》大约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传入日本,迅速成为日本武家政治和军事思想的基石。
日本战国时代"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其军旗上大书"风林火山"四字,正是取自《孙子·军争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这成为其军团行动的最高准则。
一代枭雄德川家康更是深谙《孙子》"修道保法"、"先为不可胜"(《形篇》)的真谛。他隐忍数十年,最终在关原合战中击败对手,开创江户幕府二百余年太平基业,其"鸣かぬなら 鳴くまで待とう ほととぎす"(杜鹃不鸣,则待其鸣)的俳句,正是孙子"先胜而后求战"(《形篇》)思想的诗意表达。日本学者称《孙子》为"将将之书",是领导者统御艺术的最高指南。
3. 西渐风靡:从战场到商界的战略革命
《孙子兵法》系统传入西方始于18世纪后期。177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在巴黎翻译出版了法文版《孙子兵法》。这部东方兵典很快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普适的智慧震撼了西方世界。
拿破仑这位欧洲的战争之神,据说在征战间隙手不释卷地研读法文版《孙子》。虽然其最终兵败滑铁卢,但其早期横扫欧洲的辉煌战绩中,对集中兵力、快速机动、出其不意等原则的运用,与《孙子》思想惊人契合。西方学者常将孙子与克劳塞维茨并论,但孙子对"不战而胜"、情报和谋略的重视,以及对战争成本(费留)的考量,显然比克氏"战争是政治的暴力延续"的论断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薛国安将军曾风趣地评论:"如果拿破仑真正读懂了《孙子》'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的告诫,或许能避免远征俄罗斯的灾难。"
二战盟军名将蒙哥马利元帅曾断言:"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该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 这一观点在西方军事教育界已成为共识。美国西点军校、海军学院等顶级军事学府,长期将《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和领导力课程的核心教材。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人手一册《孙子》英译本。
商战圣典:20世纪80年代以来,《孙子兵法》的智慧更从战场全面渗透到商场。"不战而屈人之兵"被视为最高明的商业竞争策略;"知彼知己"对应着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分析;先为不可胜"强调建立核心竞争力;"避实击虚" 指导企业寻找市场蓝海;"奇正相生"启示创新与常规业务的平衡;"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则成为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的金科玉律。从松下幸之助到比尔·盖茨,从马云到任正非,无数商界领袖都公开表示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了管理智慧和竞争谋略。马云曾说:"做生意,要学《孙子兵法》的'道',看大势;学《孙子兵法》的'谋',定策略。"
四、结语:穿透时空的永恒光芒
当我们跟随薛国安将军的指引,回溯《孙子兵法》的诞生,探寻孙武的传奇,领略其思想的宏阔体系,再纵观其在古今中外激荡起的智慧巨浪,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部东方兵典那穿透时空的永恒魅力与不朽价值。
它诞生于春秋末年金戈铁马的烽烟之中,其核心却超越了具体的战术厮杀,直指国家存亡的根本(五事七计,修道保法);它是一部军事著作,其智慧却早已渗透到政治、外交、管理乃至个人生存竞争的广阔领域(不战而胜,上兵伐谋);它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古老文本,其揭示的关于竞争本质(兵者诡道)、信息制胜(知彼知己)、成本控制(费留)、灵活应变(兵无常势)的规律,在信息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薛国安将军在其精解的最后,曾语重心长地写道:"《孙子兵法》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教会人们如何'战',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如何'不战'、如何'慎战'、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战略目标。它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智慧之书,一部关于力量与克制的平衡之书。在人类依然面临冲突与竞争的时代,孙子的思想,如同不灭的明灯,指引着人们寻求和平、理性与最优解的智慧之路。
战争的艺术,在于不战而胜;生存的智慧,在于谋定后动。一部《孙子》,千年回响,其道至简,其理至深。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成为战场上的屠夫,而是启迪我们如何成为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智者。在变与不变的永恒平衡中,孙武的目光穿透时空,依旧凝视着这个需要智慧、勇气与责任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