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这样一个习惯,和外人聊天的时候,对方突然不回复了,我会想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让对方生气了,又或者是对方不知道怎么接话,我要不要再说几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与父母的聊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次收到一大串连环轰炸的长达一分钟的语音时,心里都在怒火中烧,但当消息来自朋友或者领导,无奈还要秒回,甚至保持着“好的,没问题”的态度。
当这样的语音来自父母时,我的怒气就再也忍不住了。我有一个特殊的技能,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在跟父母打电话。
我发现周围的朋友和父母通话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和朋友聊得热火朝天,转身一接起爸妈的电话,立马变成冷漠脸:“嗯”“啊”“那没事儿我就挂了”。
记得智能手机刚流行那阵,我妈也紧跟潮流买了一个,可是面对新手机庞大的功能时,她总是给我发消息问这问那,刚开始几次我还能轻言细语地解释,后来同样的问题被反复问了好几次,我终于对妈妈爆发了:“我每天上班已经焦头烂额了,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
从那之后,妈妈很少问我关于手机的问题了。尽管我发完脾气心里也会愧疚,可下一次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更让我愧疚的是,之后的每次聊天,妈妈都开心的告诉我最近她又新学会了什么功能。
最讽刺的是,其实在朋友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好脾气的人。但好像一对上自己亲近的人,我们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减半了。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道理听了一万遍,还是做不到。也许是因为保持好脾气太累了,“天天带着面具”的我们想歇会儿。就像《追风筝的人》中说,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的太累了。
每天的好脾气和坏脾气是有份额限制的,今日份的好脾气都在工作中用完了,到家就装不下去了。听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是啊,我们往往费尽心思去维持自己友善的形象,即使是遇见了不讲理的客户或是拖后腿的同事,脸上也总是笑呵呵的。但一面对最亲近的人,却截然相反。
凭什么对你越好的人,越要承担你的坏脾气呢。就如汪曾祺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些遗憾一旦发生,就没有机会去弥补了,学着把自己的最好的情绪,留给最爱的人吧。
下次再看见60秒语音的时候,别发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