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儿子女儿去蓬莱阁玩耍,天气出奇的好,已经十几度,温暖如春,即使在海边也是微风徐徐吹过,波涛起伏不甚大,游人也不甚多。
没有小长假那种人看人的感觉,我本来想慢慢走好好看看,可是儿女却着急,想早早回家。在景区里面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多一些。就是这样,心情大好!
蓬莱阁景区,不仅仅只有一个蓬莱阁,包括弥陀寺天后宫三清宫吕祖殿胡仙堂普照楼避风亭古船博物馆戚继光纪念馆……
我国四大名楼(阁)中,蓬莱阁属于一个奇特的所在。第一个,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与周围众多的古迹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所以蓬莱阁景区游客承载量是5.72万,是最多的,而且这个数值实际上是可以上调的,只是因为安全原因不能突破罢了。因为蓬莱阁景区将中国古代最大的军港——小海囊括在里面,几乎将原来的建筑群扩大了一倍!
第二个,是内涵多,蓬莱阁景区不仅仅是建筑文化,还包涵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又包括渔业文化和贸易文化)……
神仙文化应该是蓬莱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蓬莱阁景区杂糅儒释道几种宗教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八仙过海的传说——这是蓬莱本地的神仙文化,属于道教文化范畴。
而且接地气——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等人都是平民出身,他们出身于基层,服务于基层,打通了神仙们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当然还有三清殿和天后宫都是属于道家。
蓬莱阁景区的建筑发轫于弥陀寺,弥陀寺建于唐初年,距今近1400年,它是佛教的代表。不过三百多年后为建设蓬莱阁将弥陀寺搬家了。
蓬莱阁中儒家代表就是三贤祠,其中最知名的是苏轼,虽然对于登州来说,苏轼是“五日太守”,可他留给我们蓬莱太多的文化遗产,最为出名的是《海市赋》!
还有两篇奏折——《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特别是前者,朝廷据此下达了在登莱废止食盐官卖的规定,灶户与百姓可以随便进行食盐交易,朝廷只从灶户处收一次性盐税,从而让登州百姓解决了吃盐难、吃盐贵的问题。
可谓救民于水火,我们蓬莱人之所以如此怀念苏轼,正是因为这件事——当年登州辖区的蓬莱、牟平、文登、黄县四县人民,不约而同地树起了纪念苏轼《罢榷盐状》的刻石。
共同表达对苏轼的高度赞赏及感激之情,也可以说石刻就是苏轼的生祠,借用今天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苏轼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儒家积极“出世”的行为准则!
第三,就是蓬莱的“精武文化”。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蓬莱的“精武文化”被戚继光将军的光环所笼罩着。其实,蓬莱的“精武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中国和倭国在历史上有四次战争,三次都与登州有关。第一次是白江口之战,663年,日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1.3万人,战舰170余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日本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国内的基地就是登州。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迫使日本龟缩于本土。而且鬼子“畏威不畏徳”,说白了属于贱骨头,从此以后大量派遣“遣唐使”“遣唐生”,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电影《英雄》中就有桥段——有两个遣唐生,最终还壮烈殉国,只不过他们殉的是大唐这个国!
第二次是“万历三大征”中的“壬辰战争”,最终中朝联军战胜了倭国——明朝的水师的国内基地还是登州。登州也是明朝军队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毕竟走水路输送粮草比陆路距离相对短一些,船的单体载货量高,效率也高一些!
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迫使日本继续龟缩于本土,几百年不敢有非分之想——鬼子认识到它们与中国的实力差距,只能打掉自己的非分之想……
第三次是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当时还是属于登州管辖。在明朝初年设立的水师提督衙门驻地在蓬莱,管辖区域是长江口以北的中国水域。
即使是今天,国家管理方面也有这方面的潜意识——“北海救援队”驻地一开始就设立在蓬莱,后来改称“北海救援队第一大队”。
负责江苏连云港以北的海域,还包括陆地中黑龙江流域的救援任务。再以蓬莱基地为依托成立其他救援点。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抗日战争——第四次中倭战争,其实是甲午战争的延续,两个国家的战争延续百年的都有,更何况五十年,可以说我们对倭国战争都取得顺利!
回过头说一下抗倭英雄戚继光,无庸赘述,在南方沿海一些地方,人们将戚继光将军奉为战神,奉为神明,建立庙宇祠堂供奉他。
我们这里是他的故乡,更需要好好继承戚继光的军事理论和戚家拳,将精武精神发扬光大,从小的地方讲强身健体,大的用处保家卫国……
在和煦的阳光下,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活动,更是心灵之旅,我们大蓬莱也要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