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
【注释】
[1]里仁为美: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这里指住处,借作动词用。里仁为美,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同“智”,聪明。
宋·朱熹:“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明·张居正:“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解读】
居住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三次搬家,最终选取了一个具有仁义风俗的地方安定下来。如果邻居是不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偷抢成性,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么能安稳得了呢?反之,邻居是仁义之人,道德修养良好,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宋·朱熹:“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明·张居正:“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乐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解读】
不仁之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会行仁。当今时代,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