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提到过小说结尾的问题,我认为结尾在一部小说中至关重要,好的结尾可以起到升华主题,收束全文的作用。
我把我看过的小说和电影大致做个总结,看看都有哪些类型的结尾。
1,细水长流型,一般来说,这种结尾你其实留不下太深印象,但你会觉得整个故事是清晰流畅的。
比如《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读过的读者还记得它们的结尾是什么样的吗?我重新找了一下两本书的结尾部分去看,发现就真的像水一样,很自然地流淌着就结束了,交待一下各人物的结局,因为这两本书主要是顺序描写,一直写到最后,所以这样的结尾是很适合的,这样故事就完整了。
2,总结全文型
《三国演义》就非常典型,读过这部名著的都知道它的结尾是一首诗,把三国从开始到结束的内容都重新讲了一下,最后收束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非常完整。
3,升华主题型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这样的结尾,升华主题就是在故事原有的层面向上拔高一些。
我这里摘抄一点儿: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像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
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地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吧!”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地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与之类似的,还有阿城的《棋王》,不过不是结尾,是临近结尾处的一段: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
4,怅然若失型
天色晦暗,黄昏的凉气袭人,他望了望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一个纯洁的人出于神圣的情感洒下的热泪,这样的泪水洒落在土地上,又会飞上无垠的天空。他紧抱双臂,仰望云天;克里斯朵夫见他这样,径自走了。
拉斯蒂涅克独自呆着,他向墓地高处迈出几步,遥见巴黎蜿蜒曲折地横卧在塞纳河的两岸,开始泛出星星点点的亮光。
他的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荣军院的穹顶之间,这个地带生活着上层社会的红男绿女,他曾经一心想打入其中。他向喧嚣纷繁的“蜂窝”扫了一眼,仿佛想抢先吮尽里面的蜜汁,并且夸下了海口,说道:“现在,就看我俩的了!”——巴尔扎克《高老头》
在这篇故事结尾的事件发生一年半至两年之后,有人到鹰山地窟中寻找奥利维公爵的尸体,两天前他被处以绞刑,但查理八世恩准他移葬圣洛朗墓地,与善辈为伍。他们在惨不忍睹的残骸枯骨中寻找,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以奇特的姿势搂抱着另一具。
其中一具骷髅是女性,上面还有白布衣裙的碎片,脖子上挂着一串念珠树果实的项链,下端系着一个镶缀绿玻璃的丝绸小香囊,已经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这些遗物毫无价值,想必连刽子手都不要。紧紧搂抱这具骷髅的另一具骷髅则是男性,只见那具骷髅脊椎骨歪斜,脑袋缩进脖腔里,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不过,脊梁骨没有断裂的伤痕,显然此人不是被绞死的,而是主动来此长眠。有人要把他和他搂抱的骷髅拉开,他的遗骸就立时化作尘埃了——雨果《巴黎圣母院》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金庸《书剑恩仇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