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以前有一家姓李,全家人朴实善良,人缘儿也好,亲朋好友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积极参与。他们家的老二非常勤劳(都叫他李二),但是特别不会说话,与人交往的事儿不敢让他出面,他也知道自己不会说话,每天任劳任怨地在家努力的干活,从不抱怨。有一次需要到一个亲戚家去参加满月宴,实在抽不出人,只好让李二去。在他出门之前家人一再的叮嘱:“你去了,千万千万不要乱说话,如果不知道说什么好就一句话也不要说,吃完饭尽快回来。”李二非常认真地答应了,他参加了宴会,直到吃完了饭,一句话都没有敢说,好不容易捱到了告别的时候,他一脸认真地对主人说:“今天你们家孩子满月,我一句话都没有说,以后你们家孩子死了,可不能怨我。”

听到这个笑话觉得十分好笑,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把这个笑话拿出来,作为不会说话人的一个典型例子讲给朋友听。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会说话的重要性,并且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但是时至今日,依然觉得自己说话水平太差,必须处处留心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了弥补自己语言上的的不足,我把自己所能考虑到的说话方面的一点认识整理一下,希望能提醒我自己,时时注意学会说话。
第一、 我觉得说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说什么?”

1、有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提高语言技巧,必须先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言之有物。学到的知识还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在自己的大脑中发生化学变化,变成自己的语言,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2、要真诚,做不到的事不说。
3、要善良,伤害别人的话不说。
第二、“该怎么说?”

再重要、再正确的话如果忽视了表达的技巧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该怎么说?”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牵扯到语言的技巧。
1、要清晰,说话时思路要清,分清层次,分清主次。
2、分对象,以前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骂人的话,现在我认为这是对的,说话一定要分清对象,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要不然你的话对方根本无法理解,又怎么可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3、分场合,同样的话对同样的人,也要分场合。一个关系很好的人,有了错误或失误,提醒他时一定要私下单独跟他说,有其他人在场会很尴尬,甚至对方会怀疑你的意图。《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里面薛宝钗听到黛玉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中句子,没有当面说破,而是过后提醒,黛玉从此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和态度。
4、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如身体前倾,认真看着对方说会让人觉得你特别的真诚。
5、要把控好情绪,注意语气。
6、说话风趣幽默,能巧妙的化解尴尬。
第三,多听、少说,最好不说。

再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学识都不如躬身实践来的更高级,所谓“沉默是金”。毛主席也告诉我们“”要敏于行而纳于言”。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更看重实干。掌握了再多的说话技巧,也难免会言多有失。所以,我认为除了多学知识,提高说话技巧之外,更重要都是“少说为妙”,尤其是平日与人相处之时。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要一生去学会闭嘴”。
要会说话,更要少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