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判就是带着某个标准对一个人事物进行是非好坏对错的判定。 这个是我定义的。
自我评判
我们自己会对自己进行是非好坏对错的判定,这种评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是我们生而为人必须要做的事。
但是这种评判带有明显的不合理,有可能是错误的。
就像有上面的一句话,就可能是一个评判。
外在评判
别人当然会毫不客气的直接的评判我们,这样的评判同样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我们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的评判是绝对少不了。
按我早前的理解,别人批评我们,才算是一种评判。其实表扬也是一种评判。
外在评判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他并不直接对我们产生作用。在我们小时候,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别人的评判会直接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但是时间一久,别人的评判就不直接起作用了。
或许是别人的评判,我们觉得效率不够高,就经由我们的大脑,直接转换成了自我评判。
大脑把戏
这样别人会不会觉得不好?这样别人会不会说啊?这样会不会好没面子啊?这样会不会错的?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
看到没有,我们的大脑在玩把戏,千万不要被带了节奏,大吼一声,或许可以喝止。
在前面还加了一个“别人”,后面就完全从自己内心自动冒出来了,可实际的情况是,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事还是未知的,会怎么评判是不确定的。而我们的大脑却主动的“投降”了,坐在“别人”那一边,开始怼起“自己”来。
怼的一方不会好受,同样的,被怼的一方也不会好受,怼的一方与被怼的一方都是我们自己,就这样我和我自己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评判开始使劲拉扯,这就是消耗的开始。
所以我说:如果没有内耗,任何路径都是最优路径。
所以会有——我们是镜子,我们也是镜子中的容颜——这一说法,又有——我以为别人会怎么看我,深深的影响着我的行为。——这样的说法。
大脑在加戏,我们要看清楚,不给他剧本,让大脑演不成。
享受喜悦
大脑没有戏可以演了,那我们做什么呢?
来体验并享受喜悦,体验并享受显化的喜悦。我们生来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喜悦的。从我们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就享受着这种喜悦。
一个小孩子能准确无误的背出来三百首唐诗,小孩子和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会感受到由内心生起的喜悦,这种喜悦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的。能背出三百首唐诗的小孩就要比能背出一千首唐诗小孩低一等呢?就该接受能背一千首唐诗小孩的评判?就该接受奥数冠军小孩的评判吗?就接受会玩泥巴小孩的评判吗?就该接受穿红色衣服小孩的评判吗?
智慧的你,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漏洞——评判的标准。
标准是按你的,我的,他的,还是至高无上的神的?不会有答案的。
让我们来看看生命本来的样子,除了体验并享受喜悦之外,我们根本不需要其他的。能背出三百首唐诗,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背出五十首,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背三首,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出来一首,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背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显化“朝辞”这两个字,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能说出“吃饭饭”“睡觉觉”这样的叠词,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会叫“妈妈”,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之前,会”咿咿呀呀“,我们体验并享受喜悦;在往之前不久,刚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同样体验并享受喜悦,感受生命喜悦,感受存在的神圣与伟大。
你看,这个过程中间不存在任何“评判”,不存在任何坏的,不对的,不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我本神圣
是的,我什么都不用做,我就是一个神圣的而伟大的存在。
比如写作,写一个字,你会的吧,你可以做得到的吧,所以你就是神圣的存在。因为一个字和三五个字,三五十个字,三五百个字三千一万字,一篇废话小文,一篇经典小说,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我们不能厚此薄彼,经典小说就是神圣的,而一个字就是坏的不好的可爱笑的不被接受的?这样的话,那就太不讲武德了。
是的,你我都一样,都是神圣的而伟大的存在。
立地成佛
放下评判,立地成佛。
我们放下我们头脑中间的自我评判,我们立马就原地成佛了。你对自己没有了评判,或者是减少了大部分的评判,或者在你正对自己评判的时候,你看穿了大脑的把戏。这样实际的结果就是你会对自己更加宽容,同样的你就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也会更加宽容。
我们放下了自我评判,外在的别人的评判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了,根本无法找到着落点,外在的评判也自然对我们不会有任何影响了。
之前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很酷,但是我现在觉得我有一点明白这句话的背后意思了,我不认为对我造成了伤害,那这个伤害就永远不会出现。
除非你希望如此,否则他人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只有你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时,你才受到了伤害。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美】 威廉•B.欧文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于是所有的对立瞬间瓦解,没有对立自然也没有了“对立戏”了。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体验并享受这种与生俱来的喜悦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