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因缘使然,不宜出门,不宜集合聚会,倒是适合坐禅。突然想起宋•高翥的《寂上人禅房》一诗:“俗尘浮垢闭禅关,百岁身心几日闲。安得此生同草木,无营长在四时閒。”倒和目前的处境有几分相似。
小区里很静,平日爱聊天的老人和爱玩的孩子都看不到了。楼下的平地上停满了车,偶尔传来物业管理部门宣传疫情防治和鼓励大家不要出门的口号。

立春刚过,虽然东风料峭寒吹面,但房间里供着暖,温度适意。每次上座静修前,先焚香一炷,顶礼佛像三拜,尔后开始静坐。采用的方法以止观为主。一座下来,从头到尾,概一个小时。每天早晚各二座。
静坐的本意是澄心入静,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平素的行住坐卧中就要尽力安住在静定之中,身心不被俗事杂务牵累羁绊。下座后防止妄心浮动,要随时调伏。若在静坐之外不复修炼,只赖座上功夫,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静坐为静功,还需动功。房间里跑香是断然做不到的,八段锦、太极拳、八式动禅、经行,或者《黄帝内经》里的修身动作这些是可行的,这既是热身,也是坐前准备。静与动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动禅中有两种有代表性:八式动禅和经行。八式动禅共有八个动作,做时守意静心,随动作调节呼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活动方式适合在狭小的空间做。

经行,可在小区内的平地上进行。需要较长的、平直的一段路,路况要平坦,最好两边景色宜人。可分四个阶段完成:一是收摄心意,意随双足抬起、放下而起落,要求每走一步,从举足、下足到迈步,意念都随着脚步在观照,与脚步保持一致,每一步都在心念上;二是调节呼吸,使呼吸与双足的起落配合,把数息、随息、念佛的方法融合进去;三是观想,观想经行的环境庄严清净、因缘福报具足;四是忘我,破我执。总之,使每个念头,使整个身心世界,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最后,得其义忘其形,空灵的一片。
安安静静地经行,在专注如一的环境下,假使一丝微风吹过,一片树叶掉下来,一株牙苗破土而出,也会听的清清楚楚,那种安静,真的让人受用,让人感动。
晚上出去经行,戴着口罩,不用担心遇到熟人。只是行走较慢,偶尔会招致别人讶异的目光。
静坐,在相上可严格要求,方法上宜得自然。我觉得:时间长了要尽量放下静坐姿势、静坐之人、静坐环境以及方法,不能为相所拘束。总之,无论静坐、经行,还是八式动禅,都要心境俱空,这样才能实现禅的精神。正如唐·龙牙居遁禅师所言:“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静坐中还要注意对治心中的散乱和昏沉。初坐时,易于散乱,坐的时间稍长,妄念减少,又易于昏沉。对治散乱,当将万缘放下,视身体如外物不予理睬,不管不问,熟视无睹,专心一念,存想脐间,久之自能安定。对治昏沉,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奋。若常用数息法修习,能达到心息相依之境,则散乱、昏沉二病自然消除。

对于当下的手机控、电视控、尤其“肺炎控”,要淡然处之;心焦虑不安、静坐急于求成、生活不能正常作息等,都会成为魔障。魔事实有心生,若见魔境,当知皆是虚妄,不忧不惧,不取不着。若能一心不乱,安住正念,或者返观自心,体悟诸法皆是缘生缘灭,念念皆是虚妄不实,魔境即灭。
静坐,只有持之以恒,徐徐缓缓,尽享当下,日久自能见功夫。
心安之处皆是道场。静坐,也不是冷淡了生活,每天的扫地、洗碗、摘菜、做饭、上香拜佛,也有满满的暖意和感恩,心里常常承接着清凉和平静。对于陈继儒在《太平清话》所言:“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又多了一层理解。
今晨坐完一座,推窗一看,下雪啦!这美丽的精灵使万物多了几分秀丽,回收眼睛再看房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真是各有各的韵味。

待生活总有一种艺术的享受,心里始终装着美好,人生有着信仰的无畏,也是禅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