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烧,但不想中断写作输出。
一日一篇,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比失信于人更严重的,是失信于己。失信于他人,只是一事之过,可以藉由更多的守信来弥补坏印象,也可以换个城市和环境从头开始。但失信于己,是避无可避的,失信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输家剧本,自我否定、自我评判都会接踵而来。
这是最近在学的一个重要功课,即,与自己相处。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登天的话题。
1
我们都不好好对待自己,我们都习惯了不好好对自己,我们都不觉得有必要好好对自己。
如果全世界按70亿人计,应该有60亿人都不好好和自己相处(这数据是拍脑袋的,但曾经在《意念力》那个科学研究里提到,全世界人口统计的能量值仅200上下,刚刚过及格线,满分是1000)。
但今天身体缘故,我就不讲为何要和自己好好相处了,直奔主题,如何好好相处。
(如果硬要解释为何的话:简单讲,我们一辈子所有的人际关系加总在一起,都敌不过一个和自己的关系的重要性,甚至所有和亲疏的相处,都是自我关系的向外投射罢了。)
2
带着“如何做到爱自己”的困惑,我邂逅了《完美的爱,完美的关系》这本书,作者是约翰•威尔伍德,美国心理学泰斗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前驱(实在不明白经典书籍为何名字都这么俗气...)。
书中的练习我在工作坊上做了好几个,在应用层面感到和自身契合度蛮高,因此直接buy in了它的观点,来到第6章,探寻我要的答案。
问题很简单,我知道要爱自己了,但如何做到?
书中说,爱自己的步骤包括,放下自我的概念,亲身体验那些情绪,肯定你自己,体恤并理解自己的弱点,欣赏你生命的独特天赋。
看起来很空对不对?摘几个我感到很受益的点。
3
当念头升起,对自己说,“是的,就是这样”。
当内心出现“我不够好”、“我怎么可以这样”、“别人该怎样看我”等等声音时,不要着急去灭掉它们,而是和它们呆一会儿,静静地,和自己说,是的,就是这样。
是的,我看到我在评判自己不够好、我看到我在在意别人的感受。是的,就是这样。
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承认,包含了面对、体验、接纳等很多很多层的内容。尤其当我们下意识无视和压抑自己想法时,这是和自己链接的关键一步。只有链接了,静下来和这些“不好”的念头呆一会儿,接纳它们是你的一部分,你才有可能去问问它们是从哪来的,想对你说什么。
这都是生命的功课。
承认自己糟糕透顶,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承认自己的差,所需的勇气超乎想象。在任何境地下承认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都是反人性的,但却是打开生命枷锁的钥匙所在。
承认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搞不定大多数事情,甚至是自己最在意的那部分事情,于是可以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只一心一意做自己能做的。
于是那些束缚住自己的执念,就有了松动的迹象。于是你有望重获自由。
放下“我是谁”、“我应该是谁”的执念。
当别人将想法强加与你时,你会怒发冲冠,可我们却成天对自己做同样的事。过去和未来的自己都只是回忆或投射,真实的你只存在在当下此时此刻,而你却将自己固着在回忆中的你,和你以为的自己,给予它们机会去禁锢你更多的可能性。
你捧着自己固有的形象去活,不断地喂养那个你不喜欢的小我,同时却向外抱怨和询问,为何自己一直困在原地。
如果放下呢?
人是立体的,是多面的,是800万个神经元的排列组合。你可以是现在的你,也可以是平行世界的你。没有"我是谁",没有"我应该是谁"。
让自己仅仅存在着,就在当下此时此地,不依赖记忆硬盘里的任何“我是谁”的熟悉形象和信念,不固着在海面的波涛汹涌,看看会发生什么?刚开始也许会有点晕头转向,但放松,不被恐惧席卷,也许你会感觉自己新鲜得像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我远不等于我所经历的一切。(自己远大于痛苦)
儿时,痛苦比我们大,长大后,我们比痛苦大。
心底的小我执念往往由来已久,多是儿时的痛苦太大,自己不堪承受,因此选择切断了神经链路,选择逃避。
痛苦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看起来狰狞,但其实海面之下的深沉和宁静才是真正的自己。人的根本力量藏在躁动的情绪之下,当我们拒绝直面痛苦时,也就一并拒绝了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从你选择直面的那一刻起,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开放而觉醒,随时准备应对瞬息万变的每一时刻。让你自己成为那样的生命,即使一开始很短暂,它也会帮你安顿,这种内在契合的体验愈多,愈会发光发亮。
欣赏我之为我。
犹太教苏斯亚在临终前说:”在我要去的那个世界,我不应被问:"你为什么没成为摩西?"而应该被问:"你为什么没成为苏斯亚(即你自己)"”——这个问题我想多数人都答不上来。
每个人的降生都有其使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生活将我们重重束缚,努力羁绊我们去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欣赏自己,是在承认自己、重获自由的基础上,重新去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被看到,于是生命得以神展开。就这么简单。
4
选择承认(是的,就是这样,去体验)、选择打开(没有我是谁,我应该是谁)、选择欣赏(我之为我的力量和潜能)。
选择陪着内心小孩一起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