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混凝土,试解(一)
19-3-19
之前,在工作计划里提到过“优化混凝土、优化配比”,言外之意是在保证同等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近期考虑以“专业”为重,在当前技术水平上再进一步----即向近处求,在身边找。所谓“自有家珍,何必远求”。
当前,普通混凝土的组分较前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前,并没有改变多少,还是由粉料:水泥、矿渣粉、煤煤灰,液料(外加剂、水),骨料(石、砂)组成,不同的是细骨料由河砂变成了机制砂,其他材料没有大的变化。材料质量视各地资源存量、生产能力而区别不同,也受各家经营方针及周边市场环境的影响,材料质地相近差别不大,但大多质量稳定性较差。若是依托于某个集团自有的骨料厂,凭借“近亲”关系,通过商讨,质量就好许多,竞争力也强,但对大多数材料需方来说,并不能“享受”到如此优待,这也是众多行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羡慕奢望的。
有些材料,行业状况大致相同,比如水泥标号(多用42.5级),矿渣粉等级(多用S95级),泵送剂等,其性能相差不大,符合标准要求。差别大的就是骨料了,不论是粗骨料还是细骨料,普遍存在级配、含泥量、针片状含量、细度模数、含粉量、亚甲蓝及筛分析等不达标的现象。细骨料中,干燥的风选砂(机制砂)多见含粉量、含泥量超标,骨料粒形不方圆;水洗的机制砂多见含泥量超标、级配不合理、颗粒粗大及细度模数大等,如果是石灰岩,还存在粒形不方圆的现象。粗骨料存在含粉量大、细石多、级配不合理、针片状多,有的还有风化石等质量缺陷。
骨料的行业现状是,生产厂家自已不严格要求骨料质量,甚至不清楚骨料的具体质量要求。卖方产品不愁销,甚至是紧俏。行业缺乏监管,很少看到材料主管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去骨料厂检验其质量状况。买方贪图便宜,不论质量合格与否,只要能用,用了不出问题,或用了不出大的问题,就能将就使用,或根据以往经验,有意识地降低质量要求,不购买合格品。
当前行业治理从严,限大关小,即限制规模企业数量,关停小微石料厂,用户只能从有限的大型骨料厂购买。如此一来,骨料厂也就无心费心劳神、投入资本,去提高骨料的合格性,反正不愁卖,生产出来,只要卖出去就行,卖出去,钱就到手了。提高质量,岂不是多此一举。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立企之本”、“靠质量生存”等等标语口号,在骨料行业,好像不受待见。说这些,并不是说市场上就没有好骨料了。质地优良,级配相对合理,粒形方圆的粗骨料,含粉量适中、含泥量不超标的细骨料还是有的。只不过,对普通混凝土而言,考虑了价格成本因素,企业负责人会优先购买质量一般或质量时常波动变化的较差的骨料。而这些波动,直接造成混凝土坍落度、黏聚性、流动度的变化不一,导致现场随便加水、无节制加水、习惯性加水,从而改变了出厂混凝土拌合物的水胶比、浆骨比、匀质性等,再进一步导致硬化混凝土实体结构质量的不确定、不均匀,导致表面观感及强度下降,也是造成回弹不合格、裂缝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技术、质检人员疲于应付、工作量加倍,费力不讨好的主要因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石头煮水喝解决不了饥饿。同理,用质量差的材料、质量时常波动的材料是调配不出状态稳定、工作度均匀,强度有保证的混凝土拌合物,至于耐久性就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而如果以此为基础,寂希望于技术人员另劈蹊跷、创新发明,调配出质量稳定、工作度适用的混凝土,实属于强其所难、要求苛刻,若是再进一步要求其降低成本,无异于明目张胆地制造不合格。至于日常管理会议上提出的“技术是万能的”之类的革命性口号,作技术人员的习惯性高要求----用同等的材料(不合格或波动大),调配出超出平均水平的混凝土,相当于让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去研究行业专家的科研难题,却也忘记了企业用的是个普通的“工程师”,干的就是个普通的活。
有些选择的结果,在确定选择的原则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已经明确了。有什么样的选择,相应地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规律使然-----不容改变,不容轻视。可现实往往是这样,当因选择不当或明知选择不佳,会发生问题时,还是坚定地选择、自信地选择、大胆地选择,直到问题出现,生出麻烦,为产生的坏影响焦头烂额、担心受怕、束手无策时,不得不寂希望于“老天保佑”、“阿弥托佛”了。可这一招式,就是那么灵验吗?
有些企业负责人老是担心交货后的成品混凝土不合格,在管理会议上也时常强调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但在日常购进材料时,却又是另一番态度,另一样做法,即说行不一,倡导的和实际发生的不是一回事。一次两次,时间久了,员工们也知道了老板的行为和表现,谁还再去为了进购质量优良的合格品而上书负责人,让老板多掏腰包,惹那个头疼不肃静让老板烦心,自找无趣呢?说不定,还会再挨“一板子”----让你去做“无米之炊”的能事。作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虽说对进购材料质量有较大的话语权,但决定权还在负责人手上,技术骨干也只是企业的一枚棋子,能做的,好像就是拼命地在现状中尽最大努力付出多倍精力体力去维护去调配混凝土的“最佳”状态了。至于理想中的状态,不知离他有多远?
调配、优化产品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每个负责任的技术主管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去尝试、去探索。伴随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延长或日常技术工作的反复,在企业的具体环境中,技术人员的棱角逐渐被磨平,心态变得宽容能忍了,和公司和客户的关系在一次次地滚动中趋向圆滑了…… 在此过程中,能坚持的能扛得住的,会多坚持一会,多扛一会,多忍一会,多滚一会,不能坚持的,另有他路的,有“个性”的,索性就和企业“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有时候,不是不想为谋,而是体力上扛不住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