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一则关于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章,曾经自己的家园,最后需要买票才能参观……当时下面有条评论,说不是所有人能这么乐观,换位体验不是疯了就是自杀结局。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活着》,即使不是皇帝的普通人,也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气,虽然那只是故事。
《活着》是本有生命感染力的书,依然记得初读时的感受,从最初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用第一人称经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每段剧情后都期待着一种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但这毕竟不是网络爽文,在失望中看到“向生而活”的悲凉,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大部分读者应该都差不多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沉痛中又不禁致敬那些向生的勇气!
谈起《活着》这本书,我想至少现在是不愿再读了,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生,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我不倾向说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是因为他明白活着就有希望,更愿意相信他只是“就这么活着,勇敢也平淡地活着”。
看到书评有多人去批判历史,但历史终究是死物,每个人都有不同想法,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活着。在我看来作者余华的高明,是没有从任何是非对错看待一个人,而是用一个人的一生诠释到底什么是活着。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福贵不单单为了自己而活,他肩负的回忆和幸福让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可能如书中所说,很多人老了会不记得年轻的记忆,福贵能像讲述故事一样说着自己,我想他是为了家人而活,为了能不断的回忆过往的幸福,苦难净化了他的一生。
在现代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个版本的“活着”,生命的韧性似乎都在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如福贵一般:人生如一叶轻舟,游荡在人间生活的海洋,仅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
不管是末代皇帝,还是现代真实的每个“活着”,生命的长度和厚度都令人动容,不管是富贵还是穷困,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感恩活着的每一天,也再次致敬向生的勇气。最后附上两句《活着》的摘抄完结本文——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2、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