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对逝者的正式祭奠,从始至终需要伴随着女眷的哭声,似乎所有的悲伤全部应该体现在这一声声带有女眷个人色彩故事的哭诉中。进门礼不需要炮仗开路,也不需要鼓乐齐鸣,女儿中辈分最高且年长者的一声听不清楚诉说了什么的哭腔开嗓便算是正式拉开了整个忌日的帷幕。而在此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却要从提前预定家中男主人的朋友作为帮忙人,以及通知固定为婚丧嫁娶承担某些具有技术含量的祥奉开始。
在党支部没有进村之前的时代,中国的农村人口事物的管理都是以家族和村中读书人及考取过功名的望族来承担,因此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较之城里要紧密的多,而这种紧密,在白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白事提前若干天,家中主人会提前通知预定如此这般的几种职务人等,重要性先后排序:大总管——全权管理整个白事;灵前男管事、灵前女管事——总管所有祭奠礼仪;坟上工头——率领村中男丁挖掘墓穴;帐房先生——所有白事中所用字幅书法、礼簿账目;领路人——率领乐(yùe)人和上坟队伍;帮厨;开水;杂事,以上的种种职务所就之人,关中人通通称之为祥奉,具体的字面如何解释已不得而知,但无论职务如何辛苦,所有的工作都是免费的,谢仪不过一条毛巾一块香皂一盒香烟而已。
白事之所以得名,恐怕最大的原因是它的主题色彩是白,而这种白的不同表现方式,体现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传统习俗。白色的对联、门板、孝服、哭丧棒,这种色彩何以表现这是在祭奠一个人的离世,是否与医院药房都以卫生的白布收敛尸身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生前是否在老人面前进过孝,直系的儿孙和前来祭奠吊唁而穿着孝服的人,关中人一律称之为孝子,当然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也不会眼看着逆子成事,我也亲眼见过不孝子在老人丧事结束后当着村里相亲转圈磕头谢罪。
关中孝服和我见过的北方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也是白色的长褂,可能在更久远的时代样式是传统的白布夹袍或者单袍,而后进展为比较方便经济的医院大夫的白大褂,而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孝子脑袋上需要缠绕一条折叠成三指宽的白色布条。先从额头压住布头,朝后覆盖到后脑,而后围着脑袋转一圈再回到后脑,绑住并垂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缠绕上脑袋上的布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做“孝”。据我不成熟的推测,这一特色可能来源与清朝人的辫子,白事之后裹住黑发以彰孝心,辫子更是不能例外,因为忠孝似可两全,于是在“洋鬼子”进村减掉鞭子之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农村人,用这种方式保留了对清廷某种形式上的尊重。还有一种红色的“孝”,给你家中第四辈穿戴的,也就是曾孙以后的子孙,在白事中穿白袍戴没有尾巴的红“孝”,应该是为了彰显家族兴旺后继有人吧。
中国人以长幼有序为第一伦理,在白事中这一规则更是无所不在,“孝”尾巴越长,戴孝的人离亡者的亲缘关系越近,据我不精确的观察,六尺尾巴是儿女,五尺是侄甥,四尺是孙辈,再往后还有叔伯兄弟、表亲外人,直至尾巴全完消失。女婿和外甥则是以半个儿子的待遇排在儿女之后,因为通常年长的外甥会在家族兄弟们的纠纷中担当调停人的角色,足见其家族地位。
2017.0512.% 更新 未完
一、关中之祭













网友评论